貴嶼鎮,一個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的邊陲小鎮,因電子垃圾而暴富,被稱為“電子垃圾第一鎮”,也因此飽受污染之苦,成為“血鉛鎮”和“癌癥區”。
近日,有外媒駐華記者發表博文稱,一些來自惠普、三星和松下等公司幾乎全新但有部分缺陷的產品,也被作為電子垃圾運往貴嶼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赴貴嶼調查發現,雖然當地政府已經禁止電子垃圾交易,但走私暗流依然猖獗。當地于2005年試圖進行的“電子拆解行業產業化”的產業升級計劃也幾近胎死腹中。
家庭作坊飲鴆止渴
貴嶼鎮得到這樣一個既非贊美亦非貶低的綽號,是因為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廢舊五金電器拆解行業在貴嶼鎮開始生根發芽,至今仍是當地人的主業。
由于地處低洼,這里是一個嚴重的內澇地區,農業生產無法解決當地居民的生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當地人遂以回收廢舊物品進行轉賣為生。改革開放以后,來自歐美等地區的電子垃圾大規模進口到我國,善于經商的潮汕人從中“嗅到”了商機,進行電子垃圾的回收、拆解、轉賣就成為當地人的主業,并使當地人獲利頗豐。
《貴嶼鎮建設再生資源專業鎮實施方案》顯示,僅2010年,全鎮廢舊電子電器、五金、塑料回收加工利用達220萬噸,創行業產值就達到了50億元。
今天,穿行貴嶼鎮的每一條街道,都可以看到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塑料廢品等,生產模式以家庭作坊為主,幾個工人,一些小型器械,就可以開工。
據當地人介紹,大多數家庭作坊采用極簡單的工藝,工人只需用螺絲刀等工具將電子垃圾上的塑料、銅、鐵等不同零部件拆解開,然后分類轉賣,即可從中獲利。
較為復雜的工序則是,通過燒烤、酸洗等方式提取鍍金、錫焊料、銅骨架等金屬,常見的電線可以剝皮取銅。
與簡單拆解不同的是,通過酸洗等方式提取的金屬,利潤之高令人無法想象。當地工人介紹,一斤英特爾的芯片,可以提取超過3克的金,除去成本,一斤可以賺100多元。
與這些小作坊相比,那些擁有所謂“尖端技術”的大型電子垃圾再生企業則幾乎沒有競爭力。一些工人稱,無論是生產成本還是人工成本,小作坊都比大企業低很多,因此,小作坊通常以較高價格收購電子垃圾,大型企業常常面臨原料短缺的難題。
但電子垃圾的簡單拆解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讓人驚心。走在貴嶼鎮的街道上,充斥著各種難聞的氣味,幾乎讓人窒息,雖然露天焚燒已不常見,污染問題卻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一位年長的當地居民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很多人發家之后就遷出了貴嶼,搬到潮陽區或汕頭市城區生活,因為貴嶼已經不再適宜生活。一名超市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這里的桶裝礦泉水很好賣,因為外地人幾乎不敢喝本地自來水。
據了解,電子垃圾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元素。以電腦為例,制造一臺電腦需要700多種化學原料,其中50%對人體有害。而電視機顯像管、電腦元器件中還含有大量汞、鉛、鉻等有毒化學物質。記者在貴嶼鎮看到,當地大多數工人只身著簡單的工作服,并無相應的防護措施,從業者中不乏年齡僅10歲左右的孩子。早在2004年,汕頭大學醫學院對當地兒童進行了血鉛檢測,結果顯示,超過80%的兒童鉛中毒,而當地婦女的流產率和癌癥發病率也高于其他地區。
日益暴露的污染問題讓當地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但大多數從業者選擇了緘默。面對記者的詢問,他們三緘其口。
據統計,在貴嶼這個有13萬多人口的小鎮上,共有21個村參與了電子垃圾拆解行業,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對于從事了近20年電子垃圾拆解的大多數家庭來說,通過這種方式獲取可觀的收入幾乎已經滲入血液,貴嶼人的緘默,無異于一種無言的反抗。對于當地政府整治電子垃圾拆解產業的諸多做法,不少私營老板表示不滿,認為這樣做是斷了他們的“財路”。
電子垃圾走私禁而不止“現在已經禁止我們進貨了。”當地一些電子垃圾拆解行業的從業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目前當地政府已經禁止從外地輸入電子垃圾。該信息并未得到貴嶼鎮政府的確認,不過,政府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確有其事。
一個在汕頭從事電子垃圾回收生意的私營老板表示,近期已經很少去貴嶼,因為當地對電子垃圾等廢品的交易監管很嚴,當地企業近期也很少再來進貨。
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推薦閱讀
近期,日本幾大家電巨頭接連發布巨虧財報,而中國家電業在經歷了近10年高速增長后也出現了疲態。家電是排在住房、汽車之后的家庭第三大消費支出。中國經濟網對日本家電業的報道引發了網友對我國家電業會否重蹈日本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探訪電子垃圾第一鎮:產業升級或成泡影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5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