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白電業是否會發生新一輪價格戰的討論多了起來。業內一位分析師告訴筆者,他頻繁接到一些廠家業務人員的來電,探討今年白電的價格,擔心價格戰即將開打。
上述擔憂并非空穴來風。2011年下半年,白電業的高速增長戛然而止,特別是進入10月,冰空洗的國內銷量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出口亦表現疲軟,產能過剩開始凸顯,并導致庫存居高不下,成為點燃價格戰的導火索。
較之發展相對平穩的冰箱和洗衣機,空調業成為白電爆發大規模價格戰“策源地”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它也是2011年增長跌幅最大的白電品類。2011年年底,空調行業庫存是2009年的兩倍。高庫存既增加了資金的沉淀,又加重了企業與經銷商的資金壓力,給經營安全也帶來了隱患。
在空調業發展的歷史上,至少有兩次緣于產能過剩引發的價格大戰。第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當時行業剛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吸引了不少投資者進入,造成品牌林立、產能過剩,最終導致價格戰盛行;第二次大約是在2005年,主流品牌為了取得規模競爭優勢,開始新一輪產能布局。這一輪產能擴張直接造成行業競爭環境惡化,導致一批品牌被迫出局。
不過歷史也告訴我們,如今的國內空調業短期內尚不具有發生大規模價格戰的基礎。在目前的空調市場上,雙寡頭的格局非常穩固,截至2011年12月,格力、美的已占據了約60%的市場份額。而他們不會輕易采取價格競爭策略,行業的價格調整往往通過其領導價格或合謀定價進行。上述兩家企業都是上市公司,這又進一步降低了其主動掀起大規模價格戰的概率。價格下跌對公司主營業務贏利能力勢必有影響,有數據顯示,產品售價每下降1個百分點,主營業務利潤率會同步下降0.3個百分點,這不是上市公司所樂見的。與此同時,價格戰也會由一些小品牌主動掀起,但在雙雄優勢明顯的空調業,戰事不可能擴大。
其實,白電業多年來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降價風潮,價格對消費的拉動作用已日趨減弱,而逼近利潤底線的價格也使白電企業的發展如履薄冰。價格戰對于提高發起者的知名度和認知度有一定貢獻,但對于提高產品美譽度、偏好度、滿意度和忠誠度的作用非常有限,有時甚至還有副作用。正如TCL董事長李東生所言,未來中國家電的優勢不是價格優勢,必須是產品優勢。日韓家電同行也經歷過價格競爭,但他們發現用戶在最初面對低價的喜悅后會產生新的不滿,進而開始追求更好的產品。白電要避免價格戰的怪圈,必須加強非價格手段的運用,以科技含量高、個性化十足的新品贏得消費者的“芳心”,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未來白電業發生低于邊際成本的價格戰的風險并非為零。如果空調內外部市場的需求持續低迷、庫存長期居高不下、國家扶持新政遲遲沒有出臺,不排除此前觀望的某大型企業為了取得有利的市場地位先發制人,而戰火或許將蔓延到家電其他品類。
推薦閱讀
時逢全國兩會召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參政議政。與往年一樣,改善民生依舊是兩會上的熱點話題,控制物價、醫療改革等字眼不時出現,受到社會各界熱切關注。 低收入人群是我國社會當中不可忽視的弱勢>>>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產能過剩庫存居高不下 白電價格戰將開打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5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