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1日,我還是個“大三”學生。根據日記記載,那一天我和我的同學李劍鋒正在北京電視臺大樓里熬夜制作一段視頻,聊到當前時事時,只字未提中國加入WTO。那時候,我父親還在猶豫要不要花“巨資”裝一臺“名牌”春蘭空調,我母親剛剛讓家里的雙缸洗衣機“下了崗”,能掛在墻上的電視機只在我夢里出現過,北京街頭還沒幾家國美——這是我對中國家電行業在那一年的全部印象。
然而,就在那年那天,中國家電業以一個“毫無政策保護”的“童年姿態”,打開了全球市場競爭的大門。
籌碼與孩子
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在回憶10年前的情景時說:“那時整個家電行業確實就像一個很‘皮實’的孩子,它不像其他行業那樣需要保護。談判當中需要保護的行業太多,所以常把家電行業當成籌碼拋出去。”
公開資料顯示,被“當作籌碼拋出去”的中國家電業,2001年工業總產值為2263億元。主要家電企業中國海爾集團2001年營業額是226億元,美的集團是125億元,格力是67億元(詳情請見本刊P24《入世10年:中國家電業巨變》)……而我們面對的,是如狼似虎的跨國巨頭。三星電子2001年業績報告顯示,三星電子2001年銷售額為249.66億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2064億元。這意味著,僅三星電子一家的全球年銷售額,已經與中國家電工業年總產值相匹敵。這樣的對中國家電業虎視眈眈的“勁敵”,在那一年數不勝數。面對全面開放的全球市場,面對國外有上百年歷史的品牌家電企業,失去關稅和配額限制保護的中國家電企業,是否真的能夠經得住挑戰?這也是當時很多業內人士心里的疑問。
再“皮實”的孩子,在群狼環伺之下,也會瑟瑟發抖吧?
2001年,張瑞敏是中國在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CEO,甚至是中國企業家在國際上的代名詞。那年面對入世挑戰,張瑞敏高喊:“要與狼共舞!”一呼百應。海爾集團在那年復制其此前在美國的“三位一體”模式,并購意大利一家冰箱廠,完成在歐洲生產的重要一步,拉動了家電歐洲市場銷售;與日本三洋達成合作,由三洋為海爾提供在日本的營銷渠道(這兩個舉措,在10年后帶來驚人變化——海爾用意大利設計打造了歐洲風的卡薩帝高端品牌,又憑借與三洋10年來的合作優勢,成功并購日本三洋在東南亞地區所有白電的“研產銷”一體化業務)。
2001年,開創格力營銷模式的董明珠出任格力電器總經理。那時她坦言,格力尚沒有全面掌握空調的核心技術,在幾經波折之后,定下“技術驅動、專業經營”的戰略方向;2001年,方洪波任美的空調事業部總經理,他考慮的是幾年內讓美的空調產量突破200萬臺;2001年底,顧雛軍用日后著名的“英屬維爾京群島格林柯爾公司”控股科龍,開始了大刀闊斧的顧氏改革;2001年黃光裕的國美開始邁出華北,開拓華中、華西市場,拓展速度遠快于仍盤踞江浙地區的蘇寧電器。
入世10年,開放的國際市場令金融資本魔力無窮,產能擴張勢不可擋。以上述五人為代表的企業家演繹了精彩絕倫的中國家電史,然而各自命運竟截然不同。
大浪淘沙
2011年12月,在臺灣金門舉行的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第五屆三次理事會上,一組數據閃亮在報告現場:2011年家電業工業總產值為1.07萬億元,是2001年的4.7倍;2011年1~11月,家電業完成利稅總額465億元和利潤總額308億元,均為2001年同期的4倍左右。
2011年預計出口額達到465億美元,是2001年的近6.8倍,出口年平均增幅遠遠高于GDP增幅。中國空調、冰箱、洗衣機、制冷壓縮機等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比重均超過70%,共有中國制造的45類產品銷量穩居全球第一。
中國入世,吸引眾多外資企業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和開拓。中國本土家電企業不僅抵抗住強大的外資軍團的進攻,更在壓力下成為中國家電市場的主導力量。同時,中國本土家電企業也加速國際化擴張步伐。
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推薦閱讀
除了志高空調的李鄭配,珠三角空調業內此前已有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享健與美的制冷家電集團總裁方洪波的何方配。這是民營企業老板與職業經理人合作的典范之一:老板選擇職業經理人而非兒子作為接班人。美的內部甚至流傳>>>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5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