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找新聞,突然看到一則新聞“某國產彩電全面淘汰普通云電視”,標題看似相當宏大。可是筆者卻很是納悶,云電視不是才剛剛推出才3個月嗎?怎么就出來了普通云電視的說法了,要知道,在筆者接觸的大多數人群中,對“普通云電視”尚且還在“云里霧里”中。
說起來,對于國內彩電,概念宣傳一貫就是拿手好戲,從互聯網電視到3D電視,再到智能電視、云電視,中國彩電業被總結為“三年四個概念”。每每一個概念讓消費者未能了解消化,新的噱頭又出現了。
在不少媒體報道中,不時能能看到國內企業戰勝洋品牌、國內彩電雄踞市場等等新聞,可是這種情況僅僅只是國內彩電市場的部分現象,并且更多的是一個大而不強的尷尬境地。據調查公司數據,TCL、海信、創維、長虹四大企業2010年的銷量加起來抵不上一個三星。而在市場的方向上,一直扮演著追隨者角色,好不容易弄出個"云電視",卻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地步。
缺乏規劃的市場推廣
相比國際品牌的謹慎,國內彩電企業有時候的大膽可謂讓人佩服。
盡管等離子份額日趨下滑,液晶雄踞市場,盡管遭遇無數質疑和罵聲,在2007年,長虹依舊毅然決然地投資等離子面板;2010年,液晶電視已基本上完成對CRT電視的替代,全球面板產業趨于飽和,這時TCL、京東方卻揮師進入液晶面板領域。這些無不折射出中國企業對彩電產業發展方向以及更多處于跟進的階段而不是遠景的預期與規劃。
浮躁是國內彩電企業表現
核心科技,是國產彩電不得不面對的陣痛。缺乏面板的核心技術,驅動也掌握在人家手中,讓國內彩電處在產業鏈的下端,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
而在推廣上,不愿更多投入研發也讓國內彩電噱頭不斷,用多年前已是普通技術的光線感應大作文章、貼個膜便號稱某某新技術等等鬧劇不時上演。某品牌的六基色技術不少人至今不知道其所以然。
再說回云電視,坦白地說,除了內置的核心性能高了些,筆者真沒看出與一兩年前宣傳的網絡電視和智能電視又多少區別。事實上,這個“云電視”的叫法也并未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更多地感覺是一種商業炒作。
重銷量,輕研發。不愿意為研發去投入,嫌研發周期太長,見效不快,是不少國內彩電企業的通病。他們喜歡做立竿見影的事,喜歡不停地更換新的噱頭,因此用多年前就普通擁有的光線智能感應大做文章也就不足為奇了。
標準的缺乏背后亟待團結
暫且不論這個“云電視”是一種技術還是一個噱頭,作為當前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中國的市場還是有很大吸引力的。筆者一直認為,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國內同行擰在一塊去做一件事,哪怕是一種炒作,也很容易成功。就算是噱頭,能占據國內市場的方向,后來者也不得不跟進。
可惜的事,這種事情很少在國內企業身上見到。每每新的產品誕生,最常見到的新聞就是“XX品牌攜手XX部門推出XX標準”之類的一家之“標準”,帶來的結果就是當外國品牌在聯手成立聯盟的時候,國內卻出現了多個互不承認的多個標準。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藍光尚未統一天下時,國內企業各自為戰地推出了EVD、HVD、HDV等多種標準。今天藍光已經一統天下,當年宣傳的似乎“前途無量”的眾多標準們卻已經幾近銷聲匿跡了。
而如今這態勢,恐怕又要再次重演。當索尼、日立、東芝這些“同行死對頭”都能在面板寒冬面前“抱團取暖”的時候,為什么國內的這些巨頭們就不能坐一塊共筑一堵“墻”?
推薦閱讀
英國Nanoco公司宣布他們正在和幾家公司(未透漏)研發量子點電視機,希望可以與2012年底登錄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噱頭不斷浮躁的國產彩電亟待沉淀與團結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6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