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灰霾天增多的現實,PM2.5新標準的推出,讓空氣監測、空氣凈化類產品日益走紅。
中國環保設備展覽網在10月發布的一則報告指出:近3年來,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每年出現灰霾的天數超過100多天,東莞等地區甚至達到210多天,甚至沿海城市深圳也出現了154天的灰霾天氣。
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表示:“由空氣凈化器、空氣凈化材料、室內環境污染檢測治理服務和無污染低碳環保材料組成的四大室內環保產業,正呈現蓬勃的發展勢頭。”
有分析指出,僅空氣凈化器一個領域,2010年其年產值已達到400億元。預計到2015年,包括空氣凈化器在內的室內環保產業,其年產值將達到80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
尚普咨詢發布的《2010年中國空氣凈化器市場分析調研報告》顯示,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空氣凈化器銷售額年均增速高達27%,成為一個新的投資熱點。預計未來5年,我國空氣凈化器產業將保持30%的速度高速增長,空氣凈化器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需求的爆發,使得中外各家生產商開始競逐市場。除亞都、遠大、格力等國內優勢企業,其它還有幾十家企業生產供應空氣凈化器,而外資如三星、大金、夏普等外資公司也宣布大力拓展中國空氣凈化器市場。
據稱,目前全球空氣凈化器年銷量超過1000萬臺,但在中國家庭普及率卻極低,不到0.1%,在日本為17%,在美國則達到27%,最大的市場在北美。
除民用和商用的空氣凈化器市場之外,更大的潛能還在于工業企業對空氣凈化設備需求也更加明顯,在政府的政策導向下,重污染企業也正在逐漸進入強制提高凈化空氣能力的新階段。
有專家預計,以電力脫硫設備為例,估算“十二五”期間年均市場規模在130億元左右;袋式除塵市場規模在“十二五”期間也高達600億元以上,年均為120億元。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工業領域的空氣凈化設備,在技術和工藝上都不成問題,只是在市場推廣上存在門檻,主要是企業的環保設備投入動力不足。“只有社會效益,沒有經濟效益”,如果國家不能給予部分補貼,對于環保設備的追逐,也難以形成氣候。
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卻指出,中國目前空氣凈化設備的市場規模事實上很難掌握和判斷,因為空氣凈化設備市場本身并不成熟,競爭也呈現混亂態勢。這個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太在意概念,就像一開始宣稱空氣凈化器可以除甲醛、苯,但這只是其中一項功能,且并不能根除材料自身存在的問題。企業宣傳存在過度,民眾認知也存在錯誤。
推薦閱讀
自12月7日三洋母公司松下宣布將所有消費者產品的品牌名稱統一為Panasonic(松下)以來,三洋品牌在中國的存廢開始引起外界關注。昨天,記者登錄三洋在華的獨資公司三洋電子(東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莞三洋)官網發現,>>>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霧霾天將催生空氣凈化設備近千億市場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6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