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內智能電視風生水起,發展勢頭甚至超過更早上市的3D電視。尤其是國產品牌海信、長虹、康佳對3D電視的推廣迅速的拉升了其市場份額。截至今年7月,已經有中外企業推出超過40個系列的智能電視產品,已經普及了各個價位和尺寸段。預計2011全年智能電視銷量將超過400萬臺的年初預期。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某種產業發展過快意味著其可能存在一些隱性的問題。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認為,中國智能電視的突圍發展一方面源自互聯網電視階段進行的市場預熱以及外資彩電企業在此方面的缺失。不過,中國智能電視的發展仍然處于產業轉型階段,對于整個產業鏈的整合及對三網融合的利用尚未成熟,建議彩電制造企業在占領概念“高地”的同時關注消費者對終端產品的使用體驗。智能電視的出現讓座產品還是做產業,將成為彩電企業走出下一步前要抉擇的方向性發展問題。內容、平臺的開發工作將驅使彩電企業走向另一種發展方向。
智能電視上位 外資品牌集體失語
2010年10月12日,索尼發布了全球第一臺基于googleTV平臺的互聯網電視。令人意外的是,基于谷歌TV平臺智能機頂盒產品的退貨量超過銷售量。被寄予厚望的googleTV市場受挫。即使是天才“喬布斯”生前也試圖兩次通過智能電視技術挺進彩電市場,也最終沒有成功。而2011年在中國智能電視異軍突起,是中國市場真正實現了智能電視的銷售。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認為:一方面,再次證明了中國制造業的強勁實力不容小覷,此外,也證明了智能技術的應用與最終將產品成功的推向市場其實還有一段距離,渠道、價格、消費習慣、產業鏈的協同合作等環節的經驗非“一日之功”。這也是像Google、Apple、清華同方、聯想等企業難于占領彩電市場一席之地及傳統彩電企業穩坐江山的主要原因。我們也看到,國產品牌把智能電視當做了救命稻草,而外資品牌中的三S中,僅有三星有所動作,讓整個外資品牌顯得勢單力薄。這樣的局面似乎已經表達了外資品牌難于趕上中國彩電市場發展的步伐。
彩電造就家電整合時代 做產品還是做產業
無法準確的描述是三網融合的發展催生了智能電視還是彩電產品智能化的趨勢對三網融合的發展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智能電視的崛起,同時牽動了智能網絡平臺、智能操控技術、互聯網技術、電信等幾大相關產業。將這些技術一時間整合到一種產品上一方面讓我們為這樣的可能感到興奮,另一方面,如何讓一個作為“門外漢”的彩電制造企業駕馭其中,這是有相當難度的。
中國平板產業發展歷史中最敏感的詞匯可算是“核心技術”了。在核心技術上的缺失讓我們曾經體會到了被牽著鼻子走的艱苦處境。專家陸刃波表示:目前,靠中國本土彩電制造企業發起的智能電視產業,略顯“頭重腳輕”。在概念的炒作上,科技感很強。“云電視”、“智能產業鏈”成為了彩電企業爭搶的焦點。而當落實到實際的產品體驗上,卻并不能令人滿意。與電腦、手機無法比擬的運行速度、應用商店軟件數量偏少、系統設置不合理等方面,仍然都不能令人滿意。那么,究竟是做產品還是做產業,中國彩電企業任重道遠。
智能電視時代 消費者選購有難度
智能電視的熱銷,不急給彩電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給消費者的選購提出了新的難題。與以往的彩電選購,智能電視的功能繁多,智能操控、智能互動、智能瀏覽、云服務、升級服務、微博、游戲,一時之間智能電視的功能讓人應接不暇。以往,無論是高清、全高清、HDMI借口、LED背光、聲音效果,消費者的評判時直觀的,可從容選擇。而智能電視,即使是到賣場親身體驗的消費者,也不可能瞬間評判、對比。甚至有部分彩電產品只是有上網瀏覽、USB借口功能也自稱智能電視,這些消費者都讓消費一頭霧水。目前,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與消費電子產品信息化推薦委員會正在大力推動智能電視的星級評定工作,為智能電視加貼星級標識,消費者可憑標夠機器,降低了選購的難度。
推薦閱讀
康百聯盟因信息不透明導致的停工事件塵埃剛剛落定,另一家外資企業旗下孫公司也上演了同類型的停工風波。昨日(12月8日),日本日立集團旗下生產硬盤磁頭的孫公司深圳海量存儲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量存儲)的停工風波>>>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做產業還是產品 國產品牌戰略方向面臨抉擇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6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