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產32英寸液晶電視為例,廈華以前一條生產線每小時的產量為60臺,而2009年時突破了120臺、2010年時達到180臺,2011年更是提升到270臺以上。”
11月22日,廈華電子董秘高松麗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談到中華映管進入公司后帶來的諸多變化時感慨,雙方從磨合到全面融合,最終在廈華電子身上演繹出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將老廈華原有的技術創新實力、海外市場拓展經驗,與中華映管在工廠管理與品質管理上的強大優勢融合后,開創了大陸國企與臺灣上市公司攜手合作的成功典范,由此也給只有20多歲的“廈華”注入了全新的DNA。
當天下午,就《中國企業報》記者在廈華工廠采訪時,當班的現場管理人員欣喜地表示,“就在這周,我們一條流水線的每小時產量已經突破了320臺。”這進一步折射出以王元炎為核心的華映運營團隊進入廈華以來為公司所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實際上,在中華映管和建發集團兩大股東的共同推動下,廈華不只是中國證券資本市場發展20多年以來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通過主營業務盈利復牌的企業,還在全球競爭激烈的顯示產業市場上探索出了一條“不盲目做大、堅持做強做好”的可持續經營道路。
分析人士指出,相對其它上市公司,廈華電子的股權結構相對分散,目前臺灣華映是持股廈華27%為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建發集團是國有股份占18.31%,其余為社會公眾股,股權結構的市場化有利于公司治理和決策的科學性,也讓兩大股東的一切決策和布局都更加的“公開透明”,朝著完全有利于廈華發展的目標前進。
此前,廈華電子公布的新一輪非公開增發方案,兩大股東以債權轉股權、無息借款以及現金共募集資金9.6億元用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負資產狀態、支持公司在ODM、OBM等傳統主營業務以及觸控一條龍顯示業務上的跨越式發展,全面體現了大股東對于上市公司未來前景充滿信心,且全面看漲。正如家電資深觀察家曾高飛所說,“面對彩電這個朝陽的產業,華映是爸、建發是媽,兩個大股東都在用心哺育廈華,都愿意放手讓廈華在現有的戰略布局上大踏步前行,這是絕無僅有的信心與看好。”
依托“快速服務響應能力”、“高品質保證”、“有競爭力并且含合理利潤的成本優勢”發展起來的ODM業務,讓廈華持續領跑中國平板電視出口,還在今后幾年為廈華在全球彩電業新一輪戰略轉型帶來新的機遇。《中國企業報》記者注意到,隨著歐美債務危機的逼近、全球經濟再度陷入了動蕩不安中,索尼、東芝、飛利浦等一大批外資企業迫于生產成本等運營壓力,開始對外開放并加大代工業務比例。憑借ODM強勢崛起的廈華,無疑將會成為這些外資企業的首選戰略伙伴,承擔他們的設計加工甚至是增值服務,這成為了廈華爆發式增長和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坐擁大股東華映在觸控面板技術上“一條龍”優勢的廈華電子,已借著全球彩電智能化、3D化、云計算化的背景下,實施觸摸屏電視的產品和技術布局。目前,廈華根據客戶需求訂制的高端大尺寸商用電視已陸續向海外買家交貨,并正在全面開發用于醫院、教育、商場等商用市場的多尺寸多功能觸摸屏電視。從公共事業單位的小規模試用,到商業場所的大面積推廣普及,《中國企業報》記者獲悉我國觸摸屏電視市場正在迎來新一輪井噴式發展。而廈華計劃投資5000萬元參與擁有觸控核心技術的華映光電,則將為企業提前注入一輪新的成長動力。
ODM業務穩步增長、OBM業務有序推進,新興商用電視市場一觸即發,對于具備自我造血功能、已經踏上主營業務快速發展主通道的廈華而言,定向增發預案一旦成功,無疑將會為公司業績的爆發式增長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
推薦閱讀
11月26日上午消息,針對諾基亞西門子通信中國區將裁員4000人的報道,諾西大中國區向新浪科技發來聲明稱是猜測和杜撰。有關國家和地區的進一步消息,隨著計劃細節制定的完成,將適時公布。 以下是聲明全文: 近日有關>>>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一條龍”優勢 廈華電子爆發式增長可期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6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