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買貴的,不買對的。”近日,部分電子產品政府采購被指利用“專供產品”的特殊通道,個別產品采購價被注水。
據新華社報道,在中關村內,同一款朗科B203-8G的U盤,政府采購價為125元,市場價僅為90元,前者比后者高出近四成。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了解到,這只是政府采購部門的冰山一角,涉及價格虛高的電子產品普遍存在,尤以電腦產品為甚。
“專供產品”改頭換面抬高價格
“靠提供專供特供型號產品賺取高價已經成為政府電子采購的普遍現象。”昨日,中關村電子產品貿易商會副秘書長、中關村電子信息產品指數(下稱“中電指數”)中心主任郭旭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他所在的中電指數為全國多家政府采購中心提供市場價格監測顯示,筆記本和臺式機是政府高價采購的重點產品。
中電指數為記者隨機抽取了一項今年10月某地政府采購的數據,經比對發現,一款某國際品牌臺式機除價格有差別外,在產品配置、功能相差無幾,換個型號名稱后,政府采購價與市場報價的差價達到了26.21%;而另一款情況類似的筆記本電腦的差價甚至高達86%。
中電指數通過隨機選取了四地政府采購中心網站的筆記本產品,結果顯示政府采購網站內90%以上的筆記本型號與中關村市場在銷產品型號不匹配。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政府采購筆記本都是讓電腦廠商做了專門的配置,這樣一來價格很難做到透明化。
除電腦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都涉及高價“專供”的采購。昨日,當記者以企業采購人員身份來到中關村鼎好電子大廈,一位李姓的店主熱情地介紹稱,一款U盤的差價最多不過幾十元錢,但手機和筆記本等數碼產品的差價可達近千元。他舉例稱,價格在3000元左右的手機,他給采購人員的實際價格是2300元,然后通過虛開發票的形式讓采購人員吃回扣。
“確有一些政府部門通過我的渠道采購電子產品。最近,我剛剛接了100臺筆記本電腦的單子,采購人員平均每臺拿800元的回扣。”上述李姓店主告訴記者。
不少企業都是通過定制款的形式“高價”采購賺取差價。
定做專供產品的流程并不復雜。“首先我們要去網上搜索哪款型號產品的網絡報價和實際價格差別最大,然后通過工廠在該款產品型號后標注字母,例如F31改成F31T,在網上和市面上都查不到這款價格,這樣你就可以向單位報一個高價拿回扣了。”一名知情人士對記者說,“從產品型號到外包裝、皮套甚至開機畫面,都可以根據需求定制。”
即使不走修改型號的專供路線,但因政府采購量大,政府采購人員仍有賺錢的空間。一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例如目前漢王N618T的市場報價在2000元左右,但他按批發價給政府采購人員的報價只有1300元左右,如果采購得多,價格還有商量的余地。該銷售人員給記者展示了多款標有政府部門、企業等定制字樣的產品。
采購有待“陽光化”
“中國政府采購的問題由來已久。”一位長期研究政府采購的人員對記者說,我國每年電子產品政府采購額達上千億元,其中一些地方政府采購競標比的不是價格、質量,而是關系。
國際關系學院公共市場與政府采購研究所副所長趙勇此前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少數政府采購人員與供應商沆瀣一氣,吃回扣,通過權錢交易、商業賄賂,在政府采購中分得一杯羹,這令人痛心。
郭旭認為,大部分政府采購的電子產品根本沒有必要實行“專供特供”。導致這種做法產生的原因在于IT產品價格較為透明,通過“專供特供”則難以判斷價格的合理性,從而給政府采購暗箱操作、腐敗滋生的可能。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采購通過減少協議供貨的采購、推進批量集中采購,不過這種做法的缺點是容易出現入圍供貨商競爭性不足,并且采購分散,也就難有價格優勢。
在郭旭看來,防范高價政府采購的關鍵是要形成充分的市場競爭,讓采購價格的監測、監管常態化。比如把采購產品價格實時與市場價格對接,實現政府采購產品“市場可買,價格可查”,引導供應商自律。同時希望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政府采購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保證采購的公正性。
推薦閱讀
在山東、河南、四川、青島四省市本月底結束家電下鄉政策之際,全國28個省市昨天啟動新一輪家電下鄉招標,家電下鄉的收尾效應將在明后年逐步顯現。 昨天,財政部、商務部、工信部聯合公布了2011年最新一期全國家電下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只買貴的 部分政府采購電子產品價格虛高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6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