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年十一黃金周一結束即大肆宣稱“銷售增兩倍,全線飄紅”截然不同的是,今年各個家電大賣場都對黃金周盤點噤聲。因為,盡管廠家商家使出渾身解數,運用價格戰火將市場燒得狼煙四起、血流成河,但今年家電黃金周銷售仍然沒有“雄起”。
事實上,銷售疲軟并不是某個廠家、商家的個案,蘇寧、國美、廣百等多個家電賣場承認,家電在十一促銷期間增速趨緩,不少甚至出現負增長。某連鎖賣場店長直言:“彩電、空調、冰箱、洗衣機、廚電等傳統家電銷售額整體下滑,其中電視整體下滑幅度近10%,導致單體店國慶期間總銷售額下滑。”
對于今年黃金周業績的反常,相關賣場負責人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房地產不景氣,拖累家電;另一方面則由于今年他們將十一黃金周的促銷期向前和向后進行了延伸,分散了集中購買,導致黃金周銷售沒有“井噴”。
以上兩點固然可以是銷售疲軟的原因,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電廠商動輒發動價格血戰,濫用促銷,將“史無前例”,“十年一遇”,“空前絕后”等促銷手段用絕了,說絕了,做絕了,當促銷成為一種常態,促銷將不再挑起消費者的興奮,只會讓消費者“視而不見”甚至“反感”乃至質疑。
家電市場的競爭經過這么多年,仍然沒有走出價格戰的怪圈,對商家來說,尤其樂此不疲。不要說全國上下這么多的節日成為商家促銷的由頭,商家還可以制造自己的諸如“制冷節”、彩電節、空調節、感恩節等等等等。對于他們來說,365天沒有一天不過節,沒有一天不促銷。他們有時還會推出一些諸如“員工專場”,“內部專場”,憑票入場等方式來吸引員工親屬朋友等購買……促銷可謂遍地開花,幾近常態。
既然促銷是常態,低價肯定是主打了。可是,往往就是這些低價、特價傷了消費者的心。“特價空調99元”“特價手機1元”……十一黃金周里,這樣的促銷廣告屢見不鮮,但這些超大醒目的廣告牌下,少有消費者能發現極小字體的“只限10臺”字樣。還有諸如“買滿1000元送350元”的活動,實際上所送的是7張50元的券,必須單筆買滿1000元才能用上一張。這跟消費者直觀的理解為“打6.5折”相去甚遠,結果導致消費者棄券而走。實際上,低至6折這樣的促銷,對于家電產品普遍個位數的利潤來說,除非是廠商虧本才能做到,而事實上又有多少商家愿做賠本的生意呢?
如此這般的促銷,消費者經歷得多了,試問還有誰會頭腦發熱的購買,還有誰會為了那些券等到黃金周時再去搶購?
筆者認為,當下家電傳統大賣場的價格營銷,尤其是一線商場的價格戰手法已不再湊效,賣場應從價格戰向服務戰全面轉型升級,提升產品本身以外的附加值,消費者才會買賬。
推薦閱讀
今天我們召開是臨時的、緊急的會議。會議主持人中信證券家電行業分析師胡雅麗在會議一開始如是說到,氣氛顯得有些凝重。 在這場會議召開前十幾分鐘,美的電器(000527,收盤價13.00元) 收盤報收13元,下跌7.14%,創近>>>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常態促銷過多過濫 價格戰不再湊效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6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