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潤薄如刀片的家電行業,無論是黑電領域,還是白電領域,都有企業旗幟鮮明地表示,只有建全產業鏈,才有競爭力。京東方董事長王東升認為,黑電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竭誠合作,形成全產業鏈競爭。白電企業美的、格力、春蘭,紛紛進入壓縮機領域,認為只有全產業鏈才有競爭力。
白電單打獨斗
“美的斷定,未來變頻空調的競爭一定將聚焦于產業鏈,只有全面掌握產業鏈優勢,才能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在8月舉行的2011-2012中國空調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美的制冷家電集團中國事業本部副總裁王金亮對空調行業的發展趨勢做出這樣的判斷。他表示:“美的在變頻空調領域已經從壓縮機、電機、芯片到整機一體化匹配,構建了具有全球領先優勢的變頻空調產業鏈,從而成為美的空調掌控全球行業話語權的堅實基礎。”
家電業內專家劉荷清認為:“是否具備變頻空調全產業鏈優勢,要看三個核心部件:變頻壓縮機、變頻直流電機和變頻空調芯片。”
據了解,目前,美的旗下負責空調壓縮機制造的廣東美芝公司2011年空調壓縮機產量達3300萬臺,全球市場占比超過26%;美的控股的威靈電機則具備每年過億臺各類微電機的生產能力,全球市場占比超30%;空調芯片方面,美的通過與國際芯片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自主開發的變頻芯片,集合了所有最新技術。“一個最明顯的標志是,從零部件生產,到整機組裝,所有程序在15天內就可以完成。”美的制冷集團家用空調國內事業部總裁吳文新透露,2012冷年,美的將變頻空調銷量目標鎖定為1500萬套。”
除了美的不斷向上游進軍以外,空調行業另一巨頭格力也不甘落后。近日格力發布了三項核心科技成果,分別是低頻控制技術、高效離心式冷水機組和新型超高效定速壓縮機,而且分別針對變頻空調、高能效定速空調和中央空調。此外,春蘭空調也投入大量資金研發獨具知識產權的壓縮機產品,志高也透露在2012冷年將建立上下游產業價值鏈條。
奧維咨詢(AVC)白電中心總監韓昱表示,產業鏈整合可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首先是成本優勢。通過縱向產業鏈整合,整機廠商有效控制和優化自身對核心零部件的采購成本,整機企業面對利潤下滑、競爭狀況惡化的環境下,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其次是響應優勢。通過縱向產業鏈整合,企業可以提高自身對資源合理配置的效率,使得企業能夠迅速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黑電上下游合作
從CRT電視過渡到平板電視,彩電的技術更新加快,而且從上游材料、面板、芯片到下游整機,彩電企業遭遇歷史上最長的產業鏈條。京東方董事長王東升表示,黑電企業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竭誠合作,形成全產業鏈競爭。據了解,目前京東方北京8.5代生產線已經開始投產,與國內主流家電企業海信、康佳、創維等已經建立起合作關系。
而長虹、TCL這些終端產品制造企業,已經等不及國內上下游的通力合作,率先進入上游產業。
近年來,TCL多媒體一直立足于全球液晶產業,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展開了對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全方位布局。在完成了對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投資后,TCL在產業鏈上游的拓展步伐并未放慢。日前,TCL攜手三星參與到三星蘇州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中,通過自主投資、參與合資等手段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對中小尺寸到中大尺寸液晶面板生產線的資源掌控。
近年來,長虹圍繞“產業價值鏈方向、產業形態方向、商業模式方向”的三坐標戰略,始終堅持技術創新,依托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整合黑白電產業鏈。據四川長虹新聞發言人劉海中介紹,四川長虹目前每年投入研發的經費比例均超過銷售收入的5%。長虹擁有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2009年便獲得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授予的“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成就獎”,在基礎共性技術、新型顯示技術、數字電視技術、核心器件與綠色制造等領域取得了核心的技術優勢。在等離子屏項目上,四川長虹的技術研發團隊從1997年就開始研究等離子顯示技術。目前,長虹等離子研發團隊正在向全球平板顯示業關鍵的技術難題——高光效技術和降低成本的相關技術發起沖鋒。長虹在下一代新型平板顯示主流技術OLED等顯示領域,也已經做了與三星等國際巨頭同步的技術儲備。
全產業鏈存風險
陸刃波表示,構建全產業鏈是家電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家電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擁有全產業鏈的企業優勢在于難于被其他企業所模仿,構成企業的獨特密碼,是家電市場走入寡頭時代的一個必經階段。當然,建立全產業鏈只是一種形式,決定企業成敗的,還是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牌價值,否則全產業鏈將成為企業的負擔。“企業建立全產業鏈后決定需更加謹慎,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將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生死存亡。”陸刃波說。
三星電子是進入全產業鏈的典型企業。三星采用上下游垂直整合,進入上游顯示屏、內存等關鍵元器件領域,前期十分成功。不過2003年后,三星的垂直整合卻遭受挫折:上游芯片顯示屏等行業波動加劇,成本不斷攀升,降低了下游產品的競爭力,導致三星經營業績下滑。探究其整體成本失控的原因,主要是上游電子行業更新換代速度遠超下游,帶來“技術”和“價格”的雙重競爭。技術方面,作為行業領先者,三星必須不斷開發新產品,以維持領先地位,導致研發費用居高不下。價格方面,隨著行業產能過剩,三星與其他生產商大打價格戰,利潤空間萎縮。
在三星的收入和利潤結構中,上游業務的比重卻越來越大,這表明三星依然扮演著領先的“元器件供應商”角色,沒能利用“垂直整合”發揮成本優勢,在下游行業奠定優勢,從而實現上下游的平衡。這正說明垂直整合不那么容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韓昱表示,產業鏈整合最大的風險是“整而不合”。產業鏈整合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控制,如果企業強制的進行產業鏈整合,內部利益的劃分不夠均衡,各單元不是以產業鏈價值為核心導向,就可能使得產業鏈運轉效率低下,降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形成整而不合的怪狀,偏離產業鏈整合的核心,降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全產業鏈”并非全能,它要求價值鏈各個環節均衡發展,否則難以形成協同效應。全產業鏈拉長的不僅僅是產品線,還有更復雜的產業線,其經營系統風險必然較大。這種風險存在于兩個層次,一方面是能否成為一個整體性企業,即一體化是否帶來“協同效應”;另一方面則是企業成為一個整體后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是否降低。
推薦閱讀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北京時間10月10日消息,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撰文,稱蘋果生態系統獨一無二,全文如下: 自2001年起,蘋果計算機陸續推出iPod、iPhone、iPad等產品,不僅在信息產業中締造許多銷售奇跡,更重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企業謀劃全產業鏈競爭:存在風險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6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