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和美的集團是我國家電業兩家產值超過千億元的大型企業。海爾、美的2011中期財報顯示:青島海爾實現收入379.95億元,同比增長17.99%;實現凈利潤19.9億元,同比增長24.76%。美的電器實現收入620.37億元,同比增長58.97%;實現凈利潤24.90億元,同比增長12.94%。僅從數據來看,兩家龍頭的“中考”成績可謂靚麗,美的與海爾的營收規模差距在縮小。誰才是中國家電業的“一哥”,兩家正在暗暗較量。海爾弱化了規模擴張在做調整積蓄力量,美的則在“壓迫式”增長之后重新審視。腳步放緩的海爾和一路高歌的美的,兩大白電巨頭的角力正陷入膠著狀態。
海爾:慢是因為轉型
半年財報顯示,海爾上半年的綜合毛利率同比下降0.27%;分產品來看,小家電業務毛利率同比提升1.98%,冰箱毛利率同比微增,洗衣機和空調的毛利率同比略降,熱水器的毛利率下降了1.94%。
東興證券家用電器行業分析師李常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白電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原材料、勞動力和物流成本不斷上升給企業帶來較大壓力,這也是海爾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下半年海爾可能采取提價的方式保障贏利水平,但此舉亦會影響銷售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美的營收上半年飚增近六成,海爾17.99%的營收增幅顯得中規中距。從2004年營業額超過千億元,成為國內家電行業“千億元俱樂部”首位成員,到去年全球營收1357億元,海爾用了6年時間。
同期,主要競爭對手美的借助并購華凌、榮事達、小天鵝以及營銷整合等迅速膨脹,營收從2005年的不足500億元漲至2010年的1150億元。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來計算,美的從規模上超越海爾已不是“夢想”。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分析師表示,就白電業務的收入而言,其實美的兩年前已經超過海爾成為國內一哥。
不過,在中怡康市場研究總監彭煜看來,“海爾‘慢’是由于在做調整”。早在2009年,海爾CEO張瑞敏就明確表示,海爾要脫手大部分生產業務,以削減成本并加快為客戶服務和對市場趨勢反應的步伐。中國企業一向擅長生產而非營銷和研發,海爾轉道“重服務輕資產”,風險不可謂不小。即使被視為服務轉型成功典范的IBM,在享受轉型帶來巨大品牌成功的喜悅之前,也曾沉寂過一段時間。“在轉型和融合過程中慢下來并不奇怪。”彭煜表示。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海爾陸續將海爾物流以及日日順電器注入海爾電器,旨在促成銷售網、物流網、服務網的三網融合,發出了服務提速的信號。
同時,海爾亦不愿坐視對手的沖擊。7月,海爾“吃進”三洋電機的冰洗業務,增加外圍銷售、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對美的的營銷優勢是重要原因。不僅如此,記者還了解到,海爾正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區域尋找6~8個新的海爾工業園的建設地點。
對于海爾而言,雖然并購、加大產能與其“從制造商轉型服務提供商”的長遠戰略并不相符,但不被對手攫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似乎更具現實意義。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單頁閱讀推薦閱讀
索尼在日本地震后,快速恢復了運營。但受歐美債務危機影響,包括索尼在內的大部分國際電視廠家在歐美市場的經營都陷于困難狀況。昨日,索尼中國區總裁永田晴康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雖然索尼電視在中國、印度和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慢”海爾“快”美的 真功夫看海外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66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