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L集團公司董事長兼CEO
我先講講《鷹的重生》這本書,它比較客觀地記錄了我們公司三十年發展的歷史,TCL這十年國際化的總結,我都寫進去了,肯定有成功和收獲,也有教訓和代價,簡單來講,我們付出的成本代價比原來預計的要高。
這本書是我們請吳曉波和藍獅子寫的,從籌辦到出版歷時兩年。一是希望讓企業的一些經驗、做法在公司內部梳理清楚,傳承下去,同時能夠對一些教訓作些總結;二是我們企業現在規模比較大,預計去年銷售已經超過600億。TCL是一個做終端產品的企業,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本書的發行,讓我們的用戶、投資者或者潛在的用戶、潛在的投資者對我們公司有更客觀的了解。
假定有不可預見的負面
我們當時對并購的準備現在看起來是不夠充分,過度自信的。當時并購的時候,我可以在資本市場做融資,因為資本市場是看好的,香港資本市場很規范,二次融資比較容易,不像國內還需要證監會審核,那里就是按照技術標準來考慮,如果符合它的規則,就可以給你再融資。當時因為對自身能力比較自信,就沒有采取這種方式,而是用銀行借款的方式。
實際上,這種方式導致,后來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騰挪空間太小,借錢也有很大的負擔,也有很多條件,我們沒有想得更充分,通過股權融資可能效果更好一點。
當時我們也可以找一些合作伙伴,特別是國外大的并購基金一起來做這個事兒,這樣也可以降低自身的風險。因為這種大的并購基金,像聯想當時找了PVG合作,他們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幫企業降低風險,減少并購成本代價,以后要做跨國并購的企業,這方面應該多想想。你預計要發生的問題幾乎全發生了,一定也會發生你預想不到的問題,你準備的時候盡量充分一些,留一點預備隊,一定要有一些資源準備應對不可預見的因素,一定要假定有不可預見的負面因素發生。
沒有經歷過這個階段,特別是在并購之前的二十多年,我們企業沒有虧損過,對自己管理能力有點自信,跨國并購和自身企業發展經歷對企業能力、要求有很大的差異。做并購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做好充分準備。如果講經驗,要有堅韌的精神,一定要有信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堅持下去還是有辦法的。
三十年面臨的壓力,我每天工作幾乎都有一些挑戰,現在壓的多了,很難分清哪個最大,壓力下也要一樣一樣事情做好,而且還有一幫兄弟在一起,這幾年我心態比較平和,沒有覺得特別難受的時候,鷹的重生之后,發現我快變成金剛石了,不怕壓了。
在海外站住腳
TCL做了跨國并購,走到今天我認為是成功的,TCL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當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企業之一,成功的標志有幾個,當年我們并購了湯姆遜和阿爾卡特業務,經過幾年,我們手機業務取得了完全的成功。2007年我們并購阿爾卡特業務,正值中國手機產業面臨重大的重組和洗牌,主要是國外的跨國公司對國內剛剛崛起的手機企業大規模的圍剿和打壓。2001年我們加入WTO,2003年我們加入了ITA協議,ITA協議規定了手機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關稅是零,入世之后手機產業受到影響最大,電腦也是。但是,之前電腦發展時間比手機要長,國內積累起來的競爭優勢相對比較明顯,而手機當時并沒有積累多少優勢,這個產業政策、市場環境的變化,對國內手機影響是非常大的。現在回頭來看,當年和TCL通訊一起拿到手機牌照的第一批12家企業,現在就是TCL通訊一家碩果僅存,現在活躍在市場上的手機企業都是后來拿到牌照的。2004年國內手機明顯下滑,借著山寨手機特別便宜,他們增值稅都不交的。這兩年才開始,TCL、華為、中興、聯想、酷派重新再上來。
我們通過并購首先在海外市場站住腳,我們當時并購的時候,TCL產量1100萬臺,阿爾卡特是700萬臺,我們并購以后在歐洲和美洲市場取得了成功,我們去年銷售4400萬臺主要在歐洲和美洲銷售,這兩個市場主要客戶都是大的營運商。通過并購達到了原先的目的,提高了我們產品的技術能力,我們通過并購阿爾卡特拿到手機核心專利,在相當長的時間,直到現在也是手機終端產品在海外主流市場能夠以自己品牌銷售量最多的企業,因為我們有核心專利,這是由于我們并購形成的,后來我們自己積累了一部分。另外我們在這兩個市場和渠道站住了腳。
我們去年4400萬,市場盈利也是很大的,從局部創新到核心能力的提高,靠我們國際化,全球市場支撐,取得了成果,但是國內市場還沒有達到我們最高的水平,希望在2012年能夠改變這個狀態。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個并購是成功的,如果沒有對阿爾卡特手機的并購,我相信TCL通訊很可能在過去幾年調整當中撐不下去了,現在我們不但生存下來了,而且還成為全球手機產業主要的贏家。
彩電是比較復雜,到今天為止,我們在海外市場依然面臨很大的挑戰,但是總體來講,我認為是成功的,通過并購,TCL作為中國彩電企業第一品牌,市場份額第一,通過并購,我們在中國彩電企業當中率先建立起液晶模組的生產能力,去年又建立起華星光電的液晶面板項目,這些能力的搭建都對我們未來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
當然今天TCL彩電盈利能力和國際領先企業比還是有差距的,但是我們站在一個比較好的競爭位置上。我可以大膽地斷言,未來在全球彩電產業當中,中國企業將會更多地取代現在日本企業的市場份額。中國和韓國企業將會成為全球彩電產業主要的競爭國家。
當年我們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形成一個全球業務架構。我們和其他中國同行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在國內市場牢牢守住我們基本面,但是我們在中國企業當中海外銷量是最大的。并購這個項目給我們帶來了機會,雖然在這當中我們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比預期的要大,但是這些已經成為過去,我們企業經營還是要看未來。我們在這一輪競爭當中生存下來了,站住了腳,有一個好的起點。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當年兩個國際跨國并購基本達到了我們的目標,在彩電方面我們付出成本代價比預期要大,但是我們已經有一個很好的態勢,未來很多機會,手機并購也達到了我們的目標,正在向一個新的目標,成為全球手機產業主要的廠家。
鷹的重生的過程已經實現了,我們海外銷售比例占整個銷售比例大約40%,在中國黑電企業當中也是最高的,總體來講海外業務盈利和銷售比例也差不多,差不多也有40%盈利貢獻是來自海外業務。從這個意義來講,TCL從一個中國企業變成一個國際化企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面板業已兩年無投資案
接下來說說華星光電項目。面板行業現在已經差不多兩年時間沒有新的投資案,這就代表不管是韓國的廠商,還是臺灣的廠商,都不會在近期進行新的產能擴充。
2012年的經濟形勢好與不好,對華星光電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項目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帶給集團太大的負擔,充當多媒體的合作伙伴,開拓市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華星光電在明年預算掌控方面就是要節省資源,節省開支,盡可能讓成本下降,從設計成本上面也用一些新的技術,使得成本下降。
當然現在景氣不好,看誰有辦法在景氣低谷的時候走下去,我們客戶開拓非常積極,除了國外,國內客戶也在加緊導入華星的產品,華星除了質量的保證,還有稅收的優惠,國內廠家使用華星的屏會有好處。
2011年整個行業虧損,是液晶面板全球都最不景氣的時期。
主要原因就是歐美經濟需求放緩。前兩年經濟好的時候,產業投資集中,特別是韓國和臺灣企業,為了爭當第一,他們砸進去很多錢,而這個產能釋放是從2011年開始,到2012年釋放出來,而現在又適逢需求下降。新興國家中的投資除了中國,其他國家都停了,供求方面從今年底會有恢復。
華星光電會在年底的時候達產,希望到時候市場跟現在不一樣。我們定的目標是在全球產業五六個廠商當中競爭能力中位數以上,加上國內政策支持的幫助,我相信能夠走出來的。
我們投資華星光電,跟當年走出去、國際化的感覺有點相像,企業知道會在這方面付出很大的代價,但也知道這是短期的陣痛,因為發展是有周期的,最后還是趨于平衡的,全球彩電需求未來還是增長的,中國的需求也是增長的,它最終還是要達到一個平衡。
我們投資的時候也做過最壞的預想,怎么去克服,除了行業景氣的恢復,更重要的是自身相對競爭力的提高。另外我們做這個項目的時候,也是符合中國產業發展政策,中國政府到地方政府對這個產業發展都有相應的支持,我相信憑借中國目前經濟的力量和中國市場需求增長,華星包括國內的面板企業應該比國外企業更加有機會克服目前的競爭。
有人問液晶面板的進口關稅會不會取消,據我們了解,可能不會,我們關稅水平比周邊國家都要低,只有3%,從WTO原則和各國現在相同經濟水平的國家,關稅水平都還有一個上調的空間。
2012謹慎樂觀
我在書中提到這句話:“打落牙齒,和血吞之。”這是說中國人堅毅的精神,這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代表,如果說我對中國近代人物研究比較多的,就是曾國藩,他的經歷是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在很艱難的情況下,來完成一個事情,有堅定的信念、追求和使命,一種堅韌不拔的責任和精神,實現了他的目標。TCL在過去十年國際化轉型當中,我們也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在很困難的時候,我會用一些歷史上成功值得敬仰的人物精神來激勵自己,也會和公司董事分享一些讀書心得。
今年的國際經濟形勢,還是很嚴峻的。大的形勢大家看得比較清楚,由于歐美經濟危機沒有完全擺脫,所以對國內企業、國內的經濟在2012年還是有很大的影響,今年一開局就是連跌兩天,這也是全球罕見的。美國和歐洲今年不會有太好的表現,歐洲已經比較深地陷入危機當中,這個問題很復雜,不太容易找到一個解決方案。美國經濟效率是很高的,自我修復能力很強,按道理應該比歐洲比較快地擺脫危機,但是美國目前有它的問題,負債率太高,在政府金融貨幣方面采取的措施比較有限,全球經濟指望歐洲和美國作為一個拉動在今年不太現實。今年在海外業務更多的希望是新興國家市場,但具體業務不一樣,像彩電在歐洲方面更能夠發力還是有期待。
國內的經濟,我是謹慎樂觀,這兩年國內市場銷售水平超過GDP增長,預計今年GDP增長是8.5%到9%,我本人也同意這個判斷,但是市場銷售應該是雙位數的,使得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蛋糕增長里面爭取多分一點。另外整個產業結構調整也是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因為中國從事主要是消費產品的制造,而且這個領域幾乎所有產業都是有供過于求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對手最主要的是自己,如何更快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就可以在競爭中搶占更大的份額,就不要太過期望市場有一個突然的好,讓大家日子都好過,這個期望不太現實,還是提高自己競爭力,機會是有的,但是會給更有準備的人。
國內市場有雙位數的增長,蛋糕還是很大,你能夠在增加這份蛋糕里面切大點就是你的機會。海外歐洲、美國要盯住機會,新興市場還是有接近兩位數的增長。對今年銷售規模的增加還是在預算中給到一個進取的預算。
(本報記者 閆威 采訪整理)
推薦閱讀
LED照明利潤驟減 白熾燈企業欲轉難轉>>>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107/2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