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靠一盒盒紅黃色紙殼包裝的膠卷,柯達全球營業額達128億美元,員工總數約7萬人;10年后,這家百年老店提出破產保護申請,股票或許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黯然退市……
本報記者 楊汛
醒目的黃色作底色,鋪滿了整間店門;招牌左上角重重一抹紅色,是經典的柯達商標。商標旁,則是黑色的“柯達”兩個大字。廣渠門附近,在一個居民小區鱗次櫛比的底商之中,一家柯達影像加盟店靜靜佇立。
店老板王嘯坐在店堂正中一臺一人多高的相片打印機前,正幫客人打印證件照。這臺巨大的打印機通體亮黃,左上角一枚紅色的柯達商標,也如同店門一樣,處處顯示著自己出身“名門”。
王嘯不知道的是,這枚黃底紅字的名門商標,已被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大洋彼岸的這家世界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生產和供應商,正經歷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日前,柯達在紐約依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提出破產保護申請,根據公告,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黯然退市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8000家沖洗店的困境
聽說有人要買膠卷,王嘯低頭略微琢磨了一下,走進了店堂一側的庫房。“好久沒賣膠卷了,一下子忘了擱在哪兒。”由于平時買的人太少,柜臺里都不擱膠卷,王嘯只能上庫房拿。
膠卷裝在紅黃兩色的紙盒里,輕輕一搖,能聽見塑料圓筒和紙盒摩擦的“沙沙”聲。紙盒上一個漢字都沒有,原裝進口貨,最醒目的依然是那枚鮮紅的“KODAK”商標。
正是這小小的膠卷,幫助柯達站上了影像產業的世界之巔。
1880年,喬治·伊斯曼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劑配方制作照相機用干版膠片;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達盒式相機。
業界評價,伊斯曼把普通大眾從“謎一樣”的攝影技術和暗房中解放出來,使沒有拍照經驗的人也能勝任這類相機的使用。
在膠卷誕生之后,柯達迅速占據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是毫無疑問的絕對王者。1930年,柯達占世界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利潤占這一市場的90%;1966年,柯達公司的海外銷售額達到21.5億美元,在《財富》雜志中排名第34位,純利居第10位;1975年,柯達壟斷了美國90%的膠卷市場以及85%的相機市場份額。2002年,柯達的全球營業額增至128億美元,全球員工總數約7萬人。
這股影像浪潮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同樣走進了中國市場。1994年,柯達快速彩色沖印店正式進入中國,至2003年,遍布國內城市大街小巷的柯達沖印店已經接近8000家。從城市到鄉村,黃底紅字的柯達商標和“柯達,串起每一刻”的廣告語深入人心。
王嘯同樣是這股浪潮的受益者。“上世紀90年代那會兒流行‘傻瓜’相機,大家都認柯達的牌子,每天光是賣膠卷就能賣100多卷,再加上底片沖洗,利潤挺可觀。”王嘯說,以前影像加盟店的業務分為三塊,膠卷銷售、底片沖印和數碼沖印,在上世紀90年代,前兩塊業務的營業額占到80%至90%。
十年間市值蒸發9成
然而,技術革新的大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呼嘯而來。隨著近十年來攝影技術漸漸從膠片向數碼轉變,全球膠卷消費市場以每年10%的速度急速萎縮。
就在各大相機生產廠商紛紛認清大勢,將未來的發展方向確定在數碼領域的時候,作為曾經的攝影業巨頭,體大身沉的柯達卻牢牢抱住膠卷—這個讓自己飛黃騰達的寶貝,陷入了深深的猶豫。
由于擔心其膠卷銷量受到影響,柯達一直未敢大力發展數字業務,逐漸被數字化潮流所淘汰。
數據顯示,1997年以來,柯達僅有2007年一年實現全年盈利。而柯達的市值從1997年2月最高的310億美元降至21億美元,十余年間市值蒸發了9成以上。
在此期間,柯達也曾試圖轉型。2003年9月,柯達正式宣布放棄傳統膠卷業務,向新興數字產品轉移;2006年,柯達更換公司標識;2009年,柯達實施二次戰略重組,裁員幅度高達50%。但是,在傳統膠片市場的巨額投資成了柯達轉向數碼市場的沉重包袱,這些轉型并沒有為柯達挽回頹勢。
就在柯達步履蹣跚掙扎在轉型之路時,王嘯也漸漸感到了經營的壓力。
“2008年以后,數碼相機越來越流行,就連手機的拍照功能也愈發強大,用膠卷拍照片的人不斷減少。”王嘯記得,膠卷銷售和底片沖印,這兩塊原本最賺錢的業務迅速萎縮。到了現在,一個月膠卷的銷量還不到10卷,底片沖印的營業額更是萎縮到原有的1%左右。
“原來都是拿著底片來,給開張小條,過兩天再來取照片;現在都是帶著U盤來數碼沖印,現沖現取。你看看我這店里,哪還有底片。”王嘯有些無奈。
傳統業務在萎縮,王嘯得想別的轍,柯達影像加盟店也嘗試推出新的業務。現如今的店門外,張貼著“打字、復印”的招牌,店里的一臺打印機算是影像業務的拓展;柜臺里原本放膠卷的位置,被各式各樣花花綠綠的水晶相框、馬克杯取代,消費者可以將照片印上去,當做創意禮品。
不過,這些業務還是抵不上當年膠卷銷售和底片沖印帶來的豐厚利潤。王嘯說,現在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依靠數碼沖印,但利潤并不高。“打印照片的門檻越來越低,買臺打印機,配上相紙,自己就能在家打印照片,客流量減少是不可避免。”說起影像加盟店未來的打算,王嘯多少有點迷茫。
同樣迷茫的還有柯達。
在無奈申請破產保護之前,柯達的平均收盤價已連續30個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不符合紐交所的上市要求。柯達因此在1月初宣布,該公司已收到紐約證券交易所警告,如果未來6個月內股價無法上漲,則有可能退市。2011年,柯達數度傳出破產傳聞,當年股價跌幅超過80%。柯達表示,由于公司面臨著流動性挑戰,并不能保證在未來6個月的期限內能夠達到紐交所的上市標準。
資不抵債重組路難行
“董事會的成員和整個管理層一致相信,為了柯達的未來,這是不得不走出的一步,也是正確的一步。”柯達董事長和CEO佩雷茲在申請破產重組聲明里的話,依然顯露出這家昔日巨頭轉型謀求變化的決心。
謀變談何容易。柯達提交的破產重組申請文件中顯示,柯達的現有資產為51億美元,但是債務已經達到了68億美元,百年老號居然身處嚴重的資不抵債中。
柯達稱,該公司及其美國子公司已根據破產法第11章,向美國一家破產法院申請業務重組。美國以外的子公司不包括在申請范圍內。柯達表示,此舉將加強其美國及海外資產的流動性,將非戰略知識產權商業化,妥善解決遺留負債問題,專注于最有價值的業務。
佩雷茲表示:“柯達正采取激進措施來完成企業的重組。同時,我們已建立了我們的數字業務,并已成功退出一些傳統領域。我們關閉了13家制造廠,130個加工實驗室,從2003年以來裁員總計4.7萬人。我們必須進一步改革我們的成本結構并出售非核心知識產權。我們期待著與我們的股東一道將柯達轉變成一個高效、世界級的數字影像與原材料科技公司。”
為了達到佩雷茲給出的這一目標,柯達本月10日對業務結構進行了重組,將其業務部門從三個減少至兩個,重組后的兩個部門分別是商業部和消費者部。他們將吸收該公司膠卷部門的部分業務,同時還將大力發展新的打印技術,以期實現自救。
此外,柯達還從花旗集團獲得破產保護企業9.5億美元貸款額度,貸款期限為18個月,用于改善流動性以及運營資本。貸款額度還需要獲得法庭批準并有一些前提條件。該公司相信,在破產期間,公司有足夠的流動性來維持運營,公司將繼續向消費者提供產品與服務。
在摔了個大跟頭之后,柯達緩緩啟程。佩雷茲表示,柯達預計在2013年完成在美國業務的資產重組。顯然,留給這家昔日霸主自救的時間,已不到兩年。
記者手記
技術革新 無人可擋
我父親是個攝影愛好者,年輕的時候身背一臺“海鷗”相機四處采風。印象中小時候,家里總是堆著大量的膠卷,而去暗房里看沖洗照片的過程,更是難得的奇妙體驗:一串底片在顯影液里來回漂上幾次,再用夾子掛在通風處,慢慢地就顯出了人影。
多年之后,攝影技術的飛速革新讓這一幕早已成為過去。到今天,人們已經不常捧起相冊,而習慣于在電腦顯示器上瀏覽照片,就連最普通的智能手機都配上了500萬像素的攝像頭。數碼影像時代在十多年間,以前所未見之勢席卷全球,改變了之前關于影像的幾乎一切定義。
商者,詭道也。市場發展改變時,自身沒有做出積極有效的轉變迎合市場,在商言商,柯達最終的沒落只能說咎由自取。柯達之敗,一如曾經的顯像管電視霸主法國湯姆森公司,在平板電視崛起之后,逐漸淡出了人們視野。
技術的發展猶如一艘高速航行的巨輪,跟不上潮流的落伍者終究被一一拋棄。只是當我們抬起頭凝視百年老號柯達黯然離去的背影時,就像凝望著一張發黃的老照片,難免有些悵然若失。
推薦閱讀
蘋果回應“中國血汗工廠”報道>>>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百年柯達沉浮路 十年間市值蒸發九成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130/2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