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昨天,新聞縱橫報道了陜西省永壽縣發生較大范圍騙領家電下鄉補貼的事件。經過記者的采訪調查,騙領家電下鄉補貼的情況在陜西咸陽的多個縣都存在。【陜西咸陽多地騙領家電下鄉補貼 惠農政策成"唐僧肉"】
北京11月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日,中國之聲接到陜西的聽眾反映,自己從未購買過家電,但名下卻有多部已享受補貼的家電產品。中國之聲記者前往調查發現,當地存在較大范圍的冒用農民名義,騙領家電下鄉補貼的現象。那么,究竟是誰冒用了農戶的名義?補貼款項,又落進誰的口袋呢?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張天蔚對此作出分析評論。
張天蔚:陜西省永壽縣有一家農民要結婚,所以去買了一臺彩電,領家電下鄉的補貼時候才發現,他自己名下已經有了四臺彩電、三部洗衣機還有兩臺冰箱,兩臺空調。也就是說他家里已經有11部家電了,而且這11部家電都領了相關的補貼。這個農民一下就傻了,他們家非常貧困,現在買的這一臺彩電還是為了結婚用的,怎么會出來11臺家電?
記者根據這個線索調查發現,其實這種現象非常多,而且大多都是這種貧困家庭里面,他們的記錄上是買了很多臺家電,補貼也都被領了,。
其實家電下鄉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由政府來提供一定的補貼,一方面能讓農民盡快買上家電、用上家電,另一方面可以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啟動農村市場。農民獲得一定比例的補貼,大頭消費還是自己拿錢出來,一方面把農村市場激活,另一方面在西方發生金融危機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可以把一些過剩的產能向農村市場釋放。這個初衷是三方得益的,農民、整個中國經濟和家電業都有受益。
這個初衷盡管很好,但是在一開始執行中就有很大的問題,農民買了家電之后要拿著買家電的所有的票據、拿著自己的身份、身份證明去相關部門領取補貼,手續非常繁雜,還要辦一張專門的卡等等,所以后來為了讓農民相對比較方便,就實行由經銷商墊付的方式,農民買了一臺家電之后,把他的身份信息和購買信息留下,由經銷商把獲得的補貼直接給他,經銷商拿著農民的信息資料集中到當地的財政部門去統一領取補貼,通過這個措施來方便農民,可是這樣一種措施理論上方便了農民,但是實效果也方便了這些經銷商偽造農民信息去騙補。
剛才我們說的陜西永壽縣就是這個問題,一個農民家庭盡管從來沒有買過家電,但是被偽造了11臺家電的購買信息,集中騙出一大筆補貼來。所以各級政府必須嚴加控制,嚴加對每一筆資料的審核才能防止這種現象。從長期看,我覺得家電下鄉補貼的政策應該盡快取締,用另外一種方式代替這種漏洞百出的方式。
推薦閱讀
在市場疲憊的情況下,政府部門出臺一些激勵政策,對促進消費、加快經濟的發展步伐有著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像近年來政府推廣的家電下鄉、節能惠民工程、家電以舊換新活動等刺激政策都對擴大消費、保障家電業在全球金>>>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下鄉政策評:漏洞百出應以新政替代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201/11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