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家電企業業績下滑
龍年剛過,各大家電企業紛紛發布2011年業績報告。根據企業所發布的報告和預告顯示,許多家電企業在2011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和業績下滑。
根據報告顯示,日資企業中,索尼集團2011財年第三季度,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7.4%,為18229億日元(233.7億美元)。營業利潤方面,第三財季虧損917億日元(1.176億美元)。而索尼警告稱,2011年全年,索尼集團虧損可能達到29億美元。日資企業夏普發布的公告顯示,其2011年前三財季虧損23億美元。松下前三季度則虧損了13.5億美元。
韓國企業中,韓國第二大電子設備制造商LG電子發布的公告顯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LG電子2011年的凈虧損為2.47億美元,不過LG電子的凈虧損幅度小于2010年,業績好于預期。
歐洲家電巨頭飛利浦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及2011年全年財報顯示,飛利浦第四季度虧損1.62億歐元,2011年全年凈虧損12.91億歐元,迎來10年間最大規模的虧損。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2011年的國內家電企業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根據公告顯示,國有企業京東方2011年主營業務超過30億的虧損,只不過因為其獲得36億元的股權轉讓收益,原本預計2011年超30億的虧損,瞬間變為盈利3億~5億元。
據海信科龍(微博)發布的2011年業績預告稱,去年海信科龍實現凈利約1.76億元至2.93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約50%至70%。雖然海信科龍解釋稱業績同比出現較大幅度下降是因為非經常性損益的大幅減少,但自從2006年12月收購科龍過戶完成后,海信的白電業績未見明顯起色,一度宣稱要實現的“銷售收入超過400億元”的計劃已落空,曾經強勢的科龍品牌也面臨邊緣化的窘境。
在廣東的家電企業中,美菱電器、萬家樂、志高空調等家電企業也預告2011年業績下滑或虧損,其中美菱電器的凈利同比跌幅高達66.24%。
三大因素為下滑推手
從以上情況來看,日本、韓國、歐洲及我國家電企業業績虧損和下滑已經不是個別現象。那么是什么導致了全球家電企業業績的虧損和下滑呢?
對此,深度傳播機構家電分析師劉娟認為,2011年全球的家電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和業績下滑,主要是受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等幾大方面的影響。
首先,從自然環境方面來看,泰國水災,導致索尼等日資企業在泰國的工廠紛紛減產或停產。與此同時,日本大地震也對日本的家電企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突發性事件有時候對企業的重創影響是很大的。雖然這屬于小概率事件,但很多小概率事件湊在一起勢必就會影響很大。就像國內汶川地震發生對四川的影響一樣。”
另外全球經濟危機也對家電企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重創。2011年受全球經濟環境影響,電視行業出現液晶面板供大于求的狀況,這一情況導致日資企業夏普巨虧。由于受到歐洲債務危機和美國經濟不景氣影響,家電企業對歐美的出口也大量減少。同時受日元對歐元和美元匯率影響,日元升值,加上用工成本的增加,日本家電企業出現了集體虧損的局面。
而國內家電企業,也因受經濟危機影響,家電產品出口減少,不僅面臨產能過剩的危機,也面臨著人工成本的不斷增加。從全球范圍看,中國已經不再是低用工成本國家,外資企業已經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另外,國內家電企業也受到了“規模遞減”效應的影響,隨著規模越來越大,增速放緩是一種必然。
“除自然因素和經濟因素影響外,國內部分家電企業受政策影響也較大。2011年,隨著空調節能惠民政策、以舊換新和家電下鄉在三省一市的結束,國家給家電企業的財政補貼也戛然而止。”劉娟說。
據了解,家電下鄉結束以前,志高空調是受惠最大的企業之一。然而,根據志高空調的預計,2011年全年,志高空調可能出現虧損。
“這主要因為節能惠民補貼金額大幅下跌,以及認股權證公平值變動等非現金虧損,令2011年年度業績由盈轉虧。”志高空調相關負責人說。
企業調整和改革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才能擺脫業績虧損和下滑的局面呢?
“索尼公司將進一步強化核心業務,重整電視業務,加強業務組合改革和通過加速創新來實現業績扭虧為盈。”面對虧損索尼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據了解,目前索尼公司已經做出了人事調整,從2005年起開始執掌索尼的洋帥霍華德·斯金格被日本人平井一夫取代。平井一夫已誓言“要推動電視機業務的復蘇和產品創新”。
有熟悉平井一夫的日本分析師認為,現年51歲的平井一夫能重振索尼雄風,他對整體業務掌握嫻熟,并可能知道如何打破公司內部的壁壘,整合統一各部門。
對于如何扭轉虧損局面,國內空調企業志高空調表示:“本集團將通過推出云空調等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穩定產品售價,讓公司恢復到較高的毛利率,實現量利平衡。”同時志高空調表示,2012冷凍年度實現銷售額同比增長25%的目標不變。
推薦閱讀
家電大佬上演新“三國演義”>>>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企業業績下滑 調整改革迫在眉睫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215/3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