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整個中國家電業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跌入低谷,每個家電企業都在苦苦支撐。危難之際,家電下鄉、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以舊換新三大政策,如一場“及時雨”傾瀉而下。之后三年中,中國家電業在政策激勵下迎來“大躍進”一般的高速發展。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當三大政策只剩下日漸式微的“家電下鄉”、全球經濟疲軟、國家宏觀經濟調控顯現威力、房產市場萎靡不振時,中國家電業的“苦日子”又一次來臨。此時,對已經患上政策依賴癥的家電企業來說,對激勵政策的期盼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2012年5月16日,中央宣布實施新一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并且在30日內火速完成“政策出臺——各品類實施細則出臺——首批補貼目錄公布”三大步驟。該政策惠及家用空調、冰箱、洗衣機、彩電、冷凝式燃氣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以及空氣源熱泵熱水器,政策實施時間統一為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
多數家電業內人士對此次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實施持肯定態度。國家政策導向很明顯——進一步刺激節能家電的消費,拉動低迷的家電市場;推動節能環保產品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不論怎樣,通過這一政策的實施,幾大品類高能效產品銷售比重將增大,有望減少產品庫存,在刺激消費的同時優化家電業產品結構。
對于此次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實施,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專門發文提醒企業,政策給家電企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行業也面臨考驗。家電企業必須高度重視評審制度、最低推廣規模、墊付補貼資金這三方面問題。
據悉,此次政策的產品入圍采取多次評審制。為鼓勵企業開發節能產品并及早上市,產品入圍評審也根據行業發展狀況組織若干次,因此此次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產品入圍并非“一錘定音”,即使沒有產品入圍首次目錄的企業也可以通過積極開發產品,參加下一批產品評審。
本輪家電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采取的是“廠商先降價,國家后補貼”的政策。補貼款需要家電企業先行墊付,財政部門根據企業推廣節能產品的進展情況給予部分支付,其余部分需要審核完畢后才能結清,審核過程比較漫長。
最低推廣規模比以往空調節能補貼時更為嚴格。若是入圍企業推廣規模最終沒有達到要求,就不能得到財政補貼,企業墊付的補貼資金將由自身承擔。家電節能產品惠民工程規定,以銷售數據為依據,最終的推廣規模必須按照終端實現的銷量統計而并非產量。
由于此前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執行中有部分企業存在騙補和能效虛標問題,因此本輪活動中有關部門非常重視監管工作,對能效虛標以及銷售規模的審核非常嚴格。業內專家表示,家電企業應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更多更好地提供滿足補貼要求的產品,認真對待能效標注,杜絕能效虛標行為,加強補貼信息的收集工作,配合有關部門的監管要求。
盡管面對并不低的補貼門檻、嚴格的監管程序、沉重的資金壓力,家電企業依舊蜂擁而上,在幾天之內完成超過12000個產品型號的申報入圍工作。申報入圍中的種種怪象更令業內人士唏噓不已。這近乎瘋狂的表現,源自家電企業對政策紅利的趨之若鶩。
好在,已經有企業意識到,市場之所以從去年下半年陡然出現低迷走勢且延續至今,除了宏觀經濟層面的原因之外,連續三年的政策刺激使得企業對市場“竭澤而漁”、透支未來需求也是其中重要原因。某業內人士表示:“產業對激勵政策依賴越深,后期發展就越發難以為繼。面對政策的激勵,家電企業更該做的是抓住機遇、調整市場策略的同時,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由于出臺匆忙,在實際操作中,新一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對企業當下的生產和銷售產生各種影響。事實上,政策的實施,所涉產業的產品結構、品牌格局、競爭態勢及市場需求都將發生變化,因此,《電器》特別推出專題,調查了這個政策紅利對不同品類產業的影響及存在的問題。
在距離政策結束還有11個月的時間里,家電企業需要做出的調整還有很多很多。
推薦閱讀
消費者購買產品都希望物美價廉,在型號相同、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唯一吸引消費者的就只有價格了。當價格成為吸引消費者的唯一因素后,一場價格戰就不可避免。 今年6月,京東商城先發制人,借店慶之名拉開了號稱諾曼底>>>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節能補貼政策已實施政策紅利還需理性對待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01/11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