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統計顯示,蘋果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大城市的市場滲透率已達10%左右,在北京每9人、上海每11人中就有一人擁有蘋果的產品。這是蘋果公司6000億美元市值之外,又一令國人驚訝的數字。
對于蘋果的成功,國內外媒體、業界乃至學術界紛紛將其歸之于“創新”:屢屢超出消費者乃至業界預期的創新設計;重力感應系統、多點觸摸技術以及WIFI等創新技術……無一不是“果粉們”追捧的技術看點。
不過,若單憑技術上的創新,或許并不足以成就今日的蘋果。蘋果公司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雙核”創新:即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對商業模式進行創新。以掀起音樂播放器革命的iPod為例,蘋果是在2001年推出iPod的,但一家名為“鉆石多媒體”的公司早在1998年就已推出過類似的產品。由于iPod在功能上并無特別之處,所以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并未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直到2003年,蘋果推出革命性產品iTunes,成了蘋果商業模式成功的一個轉折點。
此前,蘋果主要是依賴硬件產品和與硬件配套的軟件銷售,如蘋果Mac電腦及相關的系統軟件等。但由于裝載Windows操作系統PC機的開放性系統特點,更適應電腦普及、升級及靈活配置的需求,蘋果電腦的市場份額不如PC機。當iTunes出現后,蘋果不僅可以銷售硬件產品,還能通過iTunes出售音樂這一大眾消費品。事實證明,“iPod+iTunes”的組合引起了巨大的市場反響。借助iTunes,用戶可以方便地下載和整理音樂,iTunes下載量猛增;而iTunes的兼容性要求,反過來也拉動了iPod的銷售。在隨后發布的iPod、iPhone系列產品中,除產品設計創新之外,蘋果依舊沿用了相似的商業模式,并進一步推出了App Store。這樣一來,蘋果在銷售終端產品和音樂的基礎上,又開辟了一條應用程序的銷售渠道。這一模式的發展,反過來也促進了蘋果手機和平板電腦系列產品的成功。
蘋果公司在系統和經營理念上完全打破了封閉的狀態,受到了唱片公司和軟件開發者的歡迎。他們通過iTunes平臺出售音樂或軟件,蘋果則從中收取部分傭金。蘋果同時還借向用戶提供海量音樂以及應用程序提高了硬件產品的售價。在音樂和應用程序銷售額不大的國家,蘋果依賴高價硬件產品坐擁巨額利潤。由于蘋果手中掌握著龐大用戶群,一些運營商不得不花費巨資補貼蘋果,從而淪為蘋果的“打工者”。
通過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結合,蘋果開辟出了一片新的市場。但在競爭激烈、創新不斷的市場上,人們在講述蘋果成功故事的同時,也會思考“后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如何才能延續曾經的輝煌。
推薦閱讀
電子通訊時代,隨著手機用戶的增長以及手機更新換代步伐的加快,廢舊手機數量也越來越多。目前全球每年廢棄的手機約有4億部,其中中國有近1億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期發布的《化電子垃圾為資源》報告預測,到2020年>>>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創新造就蘋果輝煌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01/11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