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許久,在春節即將來臨之際,五部委終于發聲要治理賣場亂收費現象,并首次細化到規定何種類型費用不可收取。但在這表面嚴厲的整風舉措背后,卻是零售商的變相收費,供應商依舊叫苦不迭的局面。
其實,中國零售市場的盈利模式已經扭曲了眾多商家的獲利法則,要真正治理亂收費現象,并非表面取消一部分收費名目,而應是建立合理透明化的價格體系,并從經濟上嚴懲違規收費者。
一直以來,對供應商來說,名目繁多的費用是必需的。首先,同一類商品會有很多品牌,要想入選門店,第一步要有進場費或條碼費,否則貨品會被拒之門外;入場后,需有理貨費,否則商品會被擺放在不顯眼的位置;而到了節假日,促銷費、推廣費等各種費用接踵而來,不繳費的商品將失去最佳銷售時機。
“每一種商品對應一個唯一的條形碼,一種商品需要繳納的條碼費是30萬~35萬元。我一年用以支付所有商品條碼費的開支就達數千萬元。一年到頭,我們的毛利率只有5%~10%,有時還會被無理由退貨。”一位長期從事食品業的供應商于先生無奈地表示,商品價格的30%~50%都耗在了各種收費項目上。“我們都聽說了相關部門治理亂收費的事情,但對我們來說,總體收費根本不會減少,搞不好還會上漲。”
和于先生一樣,眾多供應商反映,盡管按照相關規定,包括沃爾瑪、家樂福等在內的零售商已經減少了節慶費、進場費等收費項目,但“東方不亮西方亮”,這邊少了幾個項目,那邊就會多出幾個收費項目。或者收費項目減少了,但提高了還未被取消的收費項目的額度,結果就是保持總體收費絲毫未減,禁止令很可能起不到太大實質性作用。
為何禁止令猶如“隔靴搔癢”?
這與零售商長期以來的盈利模式直接相關。在海外市場,商品明碼標價,相關部門對各類商品價格有嚴格管控,所以各大商場不會大打價格戰,而是比拼服務和地理位置等,它們的盈利是來自買賣商品的差價。而中國市場經常出現各大賣場為了爭奪生意而低價“負毛利促銷”,結果利潤下滑,只能依靠收費來彌補。有一部分零售商甚至約50%收益來自各種收費,已經違背了商業本質。且這幾年租金和人力成本等上漲超過30%,這更加劇了零售商的亂收費勢頭,假如停止收費,則可能一大批零售商都會陷入盈利危機。
另外,日本等海外市場對零售業態細分化程度很高,比如有些貨品只在專業店出售,有些貨品只在藥妝店銷售。這意味著供應商只專供某類業態,假如供應商斷貨,則這類零售門店就要關門了,零售商根本不可能去收費。但在中國市場則完全顛倒,超市賣場內貨品大同小異,供應商是有“求”于零售商的,這就給了零售商各種收費的權力。
基于上述理由,中國市場零售商不會輕易放棄收費這個簡單的獲利來源。
“所以要根治亂收費問題,首先要建立透明化的價格管控體系,不能讓零售商動輒大打價格戰,擾亂市場價格秩序。價格和利潤得到穩定保障,零售商才能回歸商業本質賺取差價。”第一零售網創始人丁利國指出。
其次,中國零售市場可以適當借鑒海外模式,多一些細分專業零售業態,提升供應商地位,只有不再處于弱勢地位,供應商才能有話語權,防止被亂收費。據悉,在中國市場,只有高端超市等極少數特殊零售業態不會向供應商收費,因為高端超市對貨品要求高,要尋覓到合適的供應商很難,有時甚至是高端超市去“求”優質供應商入場。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建立違規嚴懲法令。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歐美市場對于亂收費、商品質量問題、價格誠信等有嚴格法律界定,假如違規,甚至會處以上億美元罰款,這讓零售商沒有挑戰法律底線的膽量,因為一旦被查處,一家企業可能就此倒閉。
“目前中國零售市場還沒有從經濟上對亂收費等行為有嚴懲,這讓業者肆意違規,所以要真正禁止亂收費,嚴懲法令必不可少,且必須具有執行力。”丁利國指出,不過對于長期沉浸在收費亂象中的中國零售市場而言,要根治亂收費的道路還很漫長。
推薦閱讀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加快了工業化進程,而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帶動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培育了大量的成熟的產業工人,并提升了國家經濟競爭力。這得益于中國一直高度重視制造業,制造業迄今仍然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治理賣場亂收費現場:治標之余更須治本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01/11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