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進口關稅政策調整還在調研和征求意見階段,就已經在業內掀起波瀾。
據《證券日報》報道,京東方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面板的進口關稅能夠提高,對于國內企業來講會帶來一定的政策扶持,將會提高國內面板企業的競爭力。”
而據臺灣IT業熟知京東方和華星光電技術和團隊引進情況的人士指出:“大陸面板的生產設備來自日韓的舊設備,人家的同一代生產線早就不知折舊過幾次了,大陸的面板企業不虧損那才叫奇怪!”
根據美國知名市場調查機構NPD集團上個月發布的報告顯示,以銷售額為準,2011年8月份韓國公司在美國平板電視(平板電視是指除顯像管電視之外的LCD、 LED、3D和PDP 電視的總稱。)市場的占有率(三星電子36%,LG電子13%)為合計49%,其次為松下(9%)、索尼(8%)和東芝(7%)。相比之下,LG顯示和三星面板在今年前兩個季度均為虧損。
液晶TFT-LCD技術最早源于美國,但自70年代初日本夏普公司收購美國相關專利和技術后就一直是這個產業核心技術的控制者,但由于技術研發和生產線上投入巨大,2001年以后,日本廠商開始壓縮投入,日本的技術開始對外轉移到韓國和臺灣地區,但一些高端不容易被制造的液晶面板所需關鍵材料、化學用品和電子材料主要掌握在日本廠商手中,包括韓國、臺灣地區的許多廠商每年都要向日本廠商交納價格不菲的專利費。
借助代工模式和產業政策的扶持,根本沒有下游電視品牌和內部市場作為“出口”的臺灣面板產業曾一度出貨量已占全球總量的40%以上。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雖然在兩岸經濟合作迅速升溫,大陸品牌電視企業大單聯合采購的“合作”下,臺灣面板產業依然遭到重創,2008年,奇美凈虧損約合2億美元;2009年,奇美凈虧損約合11億美元,友達凈虧損約合9億美元;2010年,奇美凈虧損約合5億美元,友達約虧損3.8億美元。
臺灣國立交通大學學者曾對記者指出,“韓國大公司在競爭上不擇手段,加之有政府扶持,經常以低價手段清洗競爭對手迫使其退出產業。而臺灣公司多為家族企業,不可能忍受長期的虧損”。“臺灣做代工,大陸做品牌,大陸聯合采購臺灣面板是這幾年最好的結合。”
而最近奇美電器董事長廖錦祥認為,一旦日韓與大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就有零關稅的優勢,臺灣的面板,卻遲遲不列入ECFA的早收清單,無法與韓廠在大陸競爭。
2006年,戴爾、摩托羅拉和蘋果三家公司對液晶面板制造商發起集體訴訟,美國司法部和歐盟貿易委員會隨即對韓國、日本以及中國臺灣的面板制造商展開了涉嫌壟斷并操縱面板價格的反壟斷調查。2008年,在被美國司法部調查后,LG、夏普、臺灣奇美等紛紛“認罪”(在美國違反聯邦反壟斷法涉及刑事犯罪),同意接受一定數量的罰金,LG、夏普、中華映管三家公司共支付罰款5.85億美元,幾個公司的多名高管還不得不赴美接受一定期限的監禁。
2010年4月,美國舊金山法院更是裁定,除戴爾、摩托羅拉和蘋果外,全球范圍內的受害方均可以對涉嫌價格壟斷的液晶面板制造企業進行起訴。2010年12月,歐盟公平競爭委員會裁定,韓國LG以及中國臺灣的四家公司,因2001年至2006年之間實施的價格操縱行為,合計被處以6.49億歐元(約合8.63億美元)罰款。
相比面板業低價打壓的手段,臺灣業內更是對三星在美歐反壟斷調查中充當污點證人一事頗為憤怒。根據美國聯邦法律規定,第一家給反壟斷執法機關提供證據的廠商,可擁有免遭控告的特赦。而免于罰款和坐牢的正是三星。
推薦閱讀
核心提示:有家電行業人士認為,家電行業消費市場發展有趨于飽和的現象,企業間的競爭也越來越白熱化,正是因為這種近乎于貼身肉搏的競爭形式,使得企業塑造品牌至關重要 一年一度的央視黃金資源廣告招標結果11月8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保護民族面板產業 靠關稅還是靠反壟斷?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01/11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