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陽豆漿機銷售首度下滑超2成”的消息不絕于耳,引起業內一陣嘩然,也引發對國產小家電企業現狀和未來發展的一陣思考。回顧國內小家電市場,一直被信奉為中國家電市場的最后一塊利潤“奶酪”,引無數企業蜂擁而至,投身于小家電這一“熱土”。
幾年的“摸爬滾打”,最初無人問津的國內小家電市場如今日漸紅火,而最初名不經傳到如今雄霸一方的國產小家電企業卻并沒有堅持壯大民族品牌,繼而走出國門,為國爭光,反而紛紛被外資品牌“蠶食”,接二連三的走上了并購重組之路。
當年,中國本土“炊具之王”蘇泊爾被法國家電巨頭SEB并購成為“上市公司外資收購第一案”。2011年7月11日,又一小家電品牌——奔騰電器確認“委身”于外企飛利浦,并預計在2011年第四季度完成。緊接著,蘇泊爾又持續被SEB(賽博電器)增持,蘇氏家族進一步抽離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愈行愈遠。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這樣的并購還將一再上演。近日,意大利家電巨頭德龍集團高調宣稱將并購中國“一批”本土家電品牌。據悉,目前德龍已經擬定出了并購清單,涉及到上海、浙江、廣東多家知名的品牌,產品包括家電、家居、廚房電器。而且已經進入實質性的談判階段。如果談判順利的話,今年下半年并購行為就會完成。
眾人看來,歷經艱辛建立起來的自主品牌就此“拱手讓人”,著實令人惋惜,可惋惜的背后,不得不引發深思,國產小家電為何淪落至此?本土小家電品牌就如此的不堪一擊?未來民族企業發展之路又在何方?
國產小家電早已“傷痕累累”?
如今的中國小家電市場,企業數量龐大且雜亂無章,據筆者了解,目前家電連鎖賣場里的生活電器品牌有60多個,如果再算上二三級市場以及一些雜牌,小家電品牌不下數百種,而其中能登得上“大雅之臺”的企業屈指可數。
究其源頭在于其入行門檻極低,很多唯利是圖的工廠作坊生產的產品,質量可想而知,而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立足之本,質量問題儼然成為國產小家電的“致命傷”。筆者發現,在所有的家電品系中,小家電產品的不合格率是最高的。熱水器不合格、電飯煲不合格、電吹風不合格、電磁爐不合格……但凡有小家電的檢驗,就會有一系列的不合格產品被列舉出來。
質量得不到保證,技術研發就更無從談起。目前,國內小家電產業基本停留在組裝產品階段,與外資企業的創造產品差距巨大,根本沒有建立起完整的技術創新體系,這也正是國內小家電企業缺乏大品牌、大品牌無法長遠立足的根源。
其次,小家電品類之多、更新換代之快致使管理難上加難,一系列行業標準持續“難產”,不僅產品質量成為行業標準缺失下的“漏網之魚”,后續的售后服務缺位更是其必然產物,也更讓國產小家電“雪上加霜”。
然而,即使是產品過硬、技術創新夠先進的九陽豆漿機近日也未幸免于難,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得九陽豆漿機的銷售出現爆發式增長,被冠以“單品王”的美譽。而如今隨著豆漿機消費的外部環境逐步產生變化,九陽豆漿機業績增長逐步發生萎縮,在今年5月和6月首度出現了20%~30%的下滑。昔日的“單品王”已輝煌不再,由于產品過于單一,終究也難免進入青黃不接的平臺期。
并購重組是否是一條“康莊大道”?
一個確認被收購,一個持續被增持,國內小家電企業的戰略困境凸顯無疑。在缺乏戰略發展路徑、技術標準的背景下,國內企業很難應對當前成本上漲帶來的巨大壓力,迫于無奈走上了并購重組之路。
而對中國小家電企業來講,雖然被外資企業并購能夠獲得大量的產業資本和外來技術,但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自主品牌的消失,更為嚴重的是外資企業通過并購后可以依托規模經濟最大化地攤薄成本運營壓力,在技術專利支撐下,其很可能通過價格戰、技術壁壘等多重手段壓制其他中國小家電品牌的成長,這將對小家電產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由此可見,并購重組并非是國產小家電突出重圍的“康莊大道”,反而有可能是民族品牌覆滅的“不歸路”。對中國小家電企業而言,單純將眼光放在與外資合作引入資本并想一勞永逸的想法是極其錯誤的,當前首要任務應該是快速構建起包括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等在內的完善后臺創新體系。
專家也指出,國內家電企業如果不建立起自己的技術創新體系,僅靠引入資本、出售資產的辦法來提升市場售賣力,未免有些短視;而從長期而言,對自己的品牌則是無形的殺傷。
筆者也認為,國內小家電企業應該更多的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向,而不是一味的被外資收購來尋求暫時的突破。對中國小家電業來講,依托全球小家電制造中心的優勢,構建起完善的工業體系,形成在技術標準、產品創新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力,才是有效提升中國小家電產業全球競爭力、實現產業自主持續健康發展的最佳途徑。
推薦閱讀
最近國內平板彩電屆一片叫好,不過這回叫好的,既不是銷量的劇增,也不是利潤的提升,更不是哪個公司的上市,而是幾條國產液晶面板高世代的生產線上馬。 8月8日TCL集團下的華星光電宣布其8.5代液晶項目投產,從而令T>>>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傷痕累累”的國產小家電何去何從?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01/11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