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中國家電企業最缺什么、最不缺什么?我的答案是:最缺創新和理性,最不缺營銷和激情。
前不久,長虹集團宣布推出“千億計劃”: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2015年力爭達到1500億元。計劃一出,媒體紛紛質疑長虹“放衛星”。
“放衛星”的不止長虹一個。此前不久,蘇寧宣布到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6500億元,其中實體店3500億元,電子商務3000億元。而2010年蘇寧實體店銷售約為755億元(一說“超過1200億元”),電子商務約為20億元。
而2011年初,美的宣布到2015年實現企業規模翻番,“再造一個美的”,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元。
中國家電企業突然高調的背后,是今年初中國家電行業協會公布《中國家用電器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建議》,建議提出,在十二五期間“發展5個左右具有綜合競爭實力的國際化企業集團”。
顯然,大多數中國家電企業都很希望自己成為“5個左右”中的一個。
那么,哪些家電企業有望躋身“5個左右”呢?我們來分析看。
如果不把做流通的國美、蘇寧算在中國家電企業里面,則中國家電企業有5個指標可以使用;如果算上國美、蘇寧,鑒于二者體量很大,且未來很有可能持續高速發展,則留給中國家電企業的指標只剩下3個。
以目前態勢看,海爾、美的躋身前五已是板上釘釘,不容置疑。對于海爾、美的來說,未來只是誰做老大,誰做老二的問題。
那么,三至五名可能是誰呢?
我認為格力、海信、TCL、長虹四個企業都有希望。但是,格力、海信入圍的可能性最大。
格力電器(非格力集團)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608億元,利潤近43億元。今年第一季度,格力電器收入同比增長68.91%,利潤同比增長46.27%。若以收入全年平均增速30%計,則2011年格力電器實現800億元營業收入應不困難,2012年突破1000億元規模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一判斷,基于過往多年格力良好而穩健的成長性。
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格力電器的業績基本上是靠空調產業獨立支撐的,單一產業能做到如此規模和效益,堪稱奇跡,這與格力在空調產業上強大的技術積累分不開。
再看海信。2010年海信實現銷售收入637億元,在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位居前茅。該企業擁有海信、科龍、容聲三大品牌,產品覆蓋電視、空調、冰箱、手機、地產等領域。尤其海信電視產業,近年來表現較為突出,被認為為本土品牌中銷量最大的企業。但是,近年來,海信發展步伐明顯放慢(節奏和海爾相似),除彩電之外,其他產業如空調、冰箱、洗衣機,市場表現差強人意。本來地產是海信集團重要的利潤支撐,但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之下,未來可持續增長的空間不大。
這實際上意味著未來支撐海信成長的力量主要來自彩電。而彩電恰恰被業界認為最不具有競爭力和成長性的產業。
推薦閱讀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苗赫濯 市場增長迅猛 中國小家電行業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小家電種類單一,功能簡單,市場規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分析:誰最有可能躋身中國家電企業前五?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01/11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