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宣稱擁有技術優勢,擁有變頻洗衣機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卻不斷通過支付技術使用費、技術援助費、專利使用費保證自身的技術能力;一方面宣稱不擔心三洋品牌被收回,另一方面卻每年都要為獲得三洋品牌使用權支付不菲的商標使用費,這種令人生疑的事情就發生在合肥三洋(600983)身上。
日前,合肥三洋公布2011年業績報告: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92億元,凈利潤3.21億元。《中國企業報》記者看到,合肥三洋僅向第二大股東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持股17.91%)支付的商標費、專利費金額就高達2049萬多元。較2010年支付給三洋電機的商標費、專利費金額1708萬多元,再度增加20%。
合肥三洋為何至今仍要支付大量的技術專利費?合肥三洋支付的商標費到底能否留住三洋商標的授權?答案并不清晰。
技術費合理嗎?
通過對合肥三洋2007年至2011年連續5年的年報查閱后,《中國企業報》記者發現,自2007年以來的5年間,合肥三洋向三洋電機支付的技術使用費計提金額達249萬多元、商標使用費計提金額達3737萬元,向三洋電機關鍵管理人員支付的報酬達2419萬元。自2009年以來,合肥三洋與二股東子公司三洋愛科雅株式會社分別簽署《技術援助合同》、《專利實施許可合同》,需要向后者支付技術援助費和專利使用費,三年間累計計提的技術援助費近918萬元、專利許可費233萬多元。
短短5年間,合肥三洋向二股東及其子公司以技術使用費、商標使用費、技術援助費、專利許可費、關鍵管理人員報酬累計計提或已支付的費用總額高達7555萬元。
但是這筆金額巨大、自2007年以來就一直發生并存在的關聯交易,《中國企業報》記者在合肥三洋已經公布的2007年、2008年、2009年三年的年度報告中,都沒有看到兩者發生的關聯交易具體金額。在2008年、2009年兩份年報中,合肥三洋與三洋電機的關聯交易內容為銷售商品,并未公告涉及技術使用費和商標使用費的交易金額,只公布計提金額。
直至2010年的年報,合肥三洋才將與三洋電機發生的商標費和專利費列入“與日常經營相關”的關聯交易。就在這一年,合肥三洋的管理費用同比增長53.23%,給出的解釋正是銷售收入增長,按合同約定比例提取的技術使用費和商標使用費金額較大等所致。
這意味著,隨著合肥三洋的快速做大,其向三洋電機支付的上述五類費用也隨之“水漲船高”。作為二股東的三洋電機不僅可以獲得作為股東的利潤分紅,還較大股東額外獲得一項“只賺不賠”的技術商標費用收入。
對此,浙江萬里學院客座教授馮洪江認為,“作為一家合資公司,如果說向日方支付商標使用費還能理解,但經過10多年發展的合肥三洋卻仍需要日方的技術哺育,甚至在最近幾年又加大對日方的技術依賴性,無疑在當前三洋被松下收購引發三洋品牌退市尷尬現狀下,讓合肥三洋擺脫對日方的技術和品牌依賴、謀求自主創新增加多重不確定性。”
商標費有用嗎?
自去年松下完成對三洋并購重組,并將三洋在東南亞白電業務售予海爾集團,三洋品牌也被松下確認逐步退出市場,市場各方對于合肥三洋未來的走勢也充滿擔憂。
日前,合肥三洋董事長金友華向媒體表示,“松下不可能收回三洋品牌,擔心合肥三洋無牌可用是‘杞人憂天’。”知情人士分析,金友華的表態應該是看到三洋方面不會舍得放棄當前從合肥三洋身上每年獲得的不菲商標使用費以及對合肥三洋發展勢頭的看好。
此前,合肥三洋推出新品牌“帝度”,并宣布從洗衣機、微波爐進軍冰箱和生活電器等新領域,力爭5年內實現200億元的銷售收入。不過,對于合肥三洋的這一計劃,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已經不是合肥三洋擴張的好時機,整個家電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步入低谷調整期,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同時冰箱和小家電領域的品牌格局非常穩定,從30多億到200億的跨越,只能成為豪言壯語。”
《中國企業報》記者從合肥三洋2011年年報中看到,與三洋電機株式會社簽訂《商標使用權許可合同》,三洋電機將其擁有的“三洋”和“SANYO”注冊商標授予本公司使用,從2009年1月1日起,使用期限為5年,合同期滿可延期。此前,在合肥三洋2008年年報中,關于商標使用許諾合同,雙方于2003年2月簽訂合同,使用期限為10年。作為回報,合肥三洋需要按照凈銷售收入的0.5%向三洋電機支付商標使用費。
最近5年間,合肥三洋為商標使用費計提金額近3735萬元,但這并不能確保未來5年甚至10年三洋電機的新東家松下電器還會將三洋品牌授予合肥三洋。早在2011年末,合肥三洋在推出新品牌時還放出話來,稱要通過合肥市政府向美的集團收回“榮事達”品牌,隨即遭遇美的方面的質疑。
馮洪江認為,“無論是雙品牌運作、從洗衣機進軍冰箱進行多元化擴張,還是從當前的30多億元向200億元發起沖擊,都折射出合肥三洋的著急心態,急于做大做強自身、急于擺脫對三洋的依賴,卻沒達到好的突破口”。
當前,擺在合肥三洋面前的不只是三洋商標的去留,而是一旦二股東三洋電機戰略性退出,合肥三洋此前在拳頭產品洗衣機上所擁有的技術優勢和產品競爭力都將大打折扣。這也將直接影響市場和消費者對其品牌和產品的信任度。
推薦閱讀
索尼在華推出入門級彩電>>>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02/3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