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都市報
曾被廣泛質疑的竹篾窨井蓋、“紙殼”單元門,出現在江西省最大的地震災民安置小區——瑞昌市(縣級)瑞民家園內。

防盜門
5年前,災民入住時就有人發現,安置房的墻壁和地面上布滿裂縫,墻壁滲水嚴重。
這些投訴,開始只是零星地出現,直到最近,匯集到瑞民家園業主委員會之時,已經達到392戶。
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地區發生5.7級地震,瑞昌市因位于震中附近,死亡7人,受傷300多人,倒房1000間,損房10萬余間。2006年,瑞昌市政府提出“決戰50天,確保全市災民重建戶按時入住新居”。在緊迫要求之下,瑞民家園本應10個月的工期被縮短至6個月,開發商和建筑商需趕在地震一周年來臨之際,交出答卷。
房屋建成后,質量問題逐漸顯露出來。當地政府承認,因建設工期短,房屋“或多或少”存在質量問題。當地一名官員直言,這在當時是政治任務,工期被縮短,對質量肯定有影響。
瑞昌市建設局質監站工程師王峰稱,災民的上訪,2007年引發中紀委關注,并要求江西省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局派專家進行調查。當時的結論是,房屋結構安全可靠,“少數質量問題如滲水,塑鋼門窗開啟不便等經維修合格后,可正常使用。”
墻壁上的裂縫
瑞民家園位于江西省瑞昌市湓城東路上,這座新崛起的小區,5年前的稱呼是“湓城東路災民安置區”,是江西省最大的災民安置區,安置災民1554戶。
地震中,柯昌敬在瑞昌市肇陳鎮鄉下的房子毀了,1年后被安置在這個嶄新的小區,領到了新房鑰匙。2007年,柯昌敬裝修房屋時發現,臥室的地面上有一道裂縫,從門口一直延伸到窗臺上,橫跨整個臥室。柯昌敬在建筑工地干活,他認為房屋質量有問題,隨即叫來開發商,重新鋪了3到4厘米的鋼筋和水泥。但1年后,這道裂縫又鬼魅般在瓷磚上出現了。
新出現的裂縫并不明顯,卻讓柯昌敬心憂不已。
還有災民發現,陽臺地面比客廳高、窗戶拉不上、墻壁滲水等。最開始,這些投訴只是零星地出現,2008年12月,瑞民家園成立了業主委員會,越來越多的問題被發現出來。
曾帶領業主維權的業委會原副主任徐維更稱,統計后,才發現問題普遍。今年3月9日開始,業委會在小區內貼出通知,開始統計房屋的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屋頂漏水,墻面滲水,地面、墻面發裂。
短短1周時間,就有299戶居民前來登記。此前3年里,陸續找到業委會的災民達到400戶。
竹篾井蓋及“紙殼”門
2008年開始,小區內的居民發現,公共設施也存在問題。路上的窨井蓋被車碾壓后,開始碎裂,露出混凝土里面的材質:不是鋼筋,而是用竹篾編織而成。此后,經過幾場雨沖刷,越來越多的窨井蓋開始破裂、損壞,露出里面的竹篾。
與此同時,瑞民小區內的132個單元門也出現“病癥”。這些門使用不久,開始變形、翹起、凹陷及掉漆。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門仍保持5年前的“病態”。一扇門從中裂開,可以看到門內的結構,整扇門是由兩塊薄薄的鐵皮合在一起,中間全部是蜂窩狀的硬紙板,沒有方鋼等支撐物。
據業委會的幾名負責人透露,2010年2月前后,由各個單元的業主決定,已動用承建方留在物業公司的14萬質保金,換了57個單元門。這些被換掉的鐵皮門,不久前被當成廢鐵賣掉,賣了7035元。其最初價格,按照瑞昌市建設局的介紹,每個門在2000元左右。
徐維更回憶,曾有政府方面的人來小區調查。2009年7月前后,瑞昌市建設局在小區內貼了一份質量檢測報告,稱小區房屋質量基本合格。此后,除了業主投訴房屋裂縫和滲水問題,施工方會派人維修外,再沒有政府部門就此進行回應。
瑞昌市建設局質監站工程師王峰稱,災民的上訪,2007年引發中紀委關注,并要求江西省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局派專家進行調查,抽查了瑞民家園安置小區120戶住房。當時的結論是,房屋結構安全可靠,“少數質量問題如滲水、塑鋼門窗開啟不便等經維修合格后,可正常使用。”
這是一項“政治任務”
工程的設計單位九江市建筑設計院2007年也對出現裂縫的原因進行了認定:(1)支座負筋被踩下,不在板面;(2)后澆縫處理不完善;(3)預埋線管處的混凝土過薄,部分混凝土板厚度不夠。
瑞昌市建設局一名官員直言,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瑞民小區在當時是一項政治任務,工期被縮短,對質量肯定會有影響。
瑞昌市建設局總工程師于進發介紹,當時指揮部的招標價格,磚混結構的安置房每平方米460元到480元,還有4棟樓是框架結構,每平方米550元到560元。最終出售在570元到590元,在當時屬成本價。
永泰公司瑞昌工程處法人鄢行淮否認質量問題跟承包價格低有關。鄢行淮稱,當時規定的工期非常短,2006年4月才開始平整土地,而趕在地震一周年前后就要交房。各項流程都沒有達到工程需要的養護時間。
當時公開的報道顯示,瑞昌市政府提出“決戰50天,確保全市災民重建戶按時入住新居”。
宏信公司法人嚴淑利負責小區內冬梅園10棟樓的開發。他承認,在樓面上澆筑水泥時,沒有達到48小時的保護期,只隔了一夜就繼續施工。嚴淑利稱,這是因為指揮部規定的時間太短,考慮到當地雨季,最少10個月的活,卻要在6個月內完成。
參與施工的一位曾姓建造師回憶,當時要求一個月完成3層樓,完不成就要罰款10萬元以上,因此只能拼命干。嚴淑利等人均對記者稱,曾考慮過會出現裂縫過多的問題,并多次與指揮部的領導交涉,但領導給出的回應很簡單,質量也要,工期也要。
這使施工方陷入兩難,鄢行淮說,這么快不可能有優質工程。當地災民透露,政府追求速度,除了要盡快完成安置工作外,還為了趕上地震一周年紀念。
這一天對當地政府的救災工作具有象征意義。公開的報道顯示,2006年11月26日這一天,共有28戶居民搬進瑞民家園。徐維更說,這些災民多數都是低保戶,當時有省市的領導前來視察災民安置工作。
當地官方也承認,因建設工期短,房屋“或多或少”存在質量問題,但房屋的結構安全不受影響。
不是災民是災爺?
瑞昌市建設局2010年5月還下發文件,對參與瑞民家園建筑、施工和監理的7家單位進行罰款,并對這些單位的6名建造師和監理工程師停止在瑞昌從業資格3個月,記入個人不良記錄一次。
處罰原因是,在“開發、建設、監理過程中,為搶施工進度,不重視裝飾和市政配套工程質量,業主投訴后不認真修繕,有拖延履行保修義務的跡象”。
王峰稱,施工單位在小區的物業公司留有39萬元的質保金。近年來,面對災民的投訴,他們也在不斷進行維修。但王峰承認,建筑裂縫是建筑界難題,不可能完全避免,即使修補,由于熱脹冷縮,也會重新出現。
對于災民的不斷投訴和維權之舉,一位建設局官員評價時稱,“他們不是災民,而是災爺。”
如今,經歷過瑞昌“11·26”地震和多次余震后,柯昌敬和他的家人,對地震毀房的一幕記憶猶新。
新房的那道裂縫,沒有給他們帶來安全感,2011年,瑞昌再次發生4.6級地震,房子開始搖晃,柯的妻子拼命地往外跑,擔憂房子再次垮塌。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江西地震安置房身陷質量門 官員稱: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27/4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