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語言很有意思,同樣的字按不同順序組合在一起,意思就完全不同。就如“強大”與“大強”。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強大”指(力量)堅強雄厚,而“大強”則是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男生的常用名。
其實,在家電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是先做強、再做大,還是先做大、再做強的爭論。前不久,兩位同是老板的好友為此話題在飯桌上爭論不休,直接上演了“現場版”的“央視《對話》”節目,可見對于正處于發展過程之中的企業的管理者來說,這一話題的分量之重。
實際上,在中國家電業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中,我們不但可以尋到先做強、再做大的成功案例,也可以看到先做大、后做強的成功典型。從中可以看出,先強后大還是先大后強并不是“非你即我”的問題,而是“殊途同歸”。從本質上來看,先強后大或是先大后強只是一個先難后易或是先易后難的問題。而成功與失敗的區別僅僅在于,將難的問題解決之后是否還能“放下身段”、全身心地做好簡單的事,或是當我們習慣于做簡單的事后,是否還有勇氣去解決難題。
在電視機行業的CRT時代,中國電視機企業曾經發起一場“清君側”的活動,利用低價競爭擴大市場份額,使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幾乎失去了“發言權”,中國電視機企業也借此“做大”。然而,若干年后,當很多國內企業還在確信“價格決定一切”時,外資品牌攜PDP、LCD、LED等與CRT完全不同的技術和產品卷土重來,并受到日漸追求生活質量的中國消費者熱捧,我們才發現昔日戰果已不復存在,一切必須從頭再來。而很多企業也因此失去了“做強”的機會。這便是做大卻不能做強的案例。而做強不能做大的事實也不勝枚舉,很多在家電業發展初期“風頭強勁”的企業都“曇花一現”,已在如今的家電舞臺上難覓蹤影。
我們經常說,中國家電業已經足夠大,但是還不夠強。而即將到來的“十二五”也正是中國家電業由大向強轉型的關鍵時期,這對習慣于市場競爭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我們要穿過市場的喧囂和浮躁,沉下心來,走上那條寂寞的、需要堅持的技術帶動發展的道路。
2010年11月,中國家用電器技術大會在合肥舉辦,參會人數歷史性地突破400人。從這一點上,我們仿佛看到中國家電業由大變強的希望曙光。
推薦閱讀
“中國彩電企業的困境說到底都是因為屏殤,當整個產業失去上游部件的議價權時,中國彩電行業就危險了,過去5年過山車式的表現讓彩電行業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刻。” 長期缺乏議價權的中國彩電業舉步維艱。12月9日,歐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爭議不斷熱議家電業的“強大”與“大強”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