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如戰場,江湖氣漸濃的家電業以血的代價印證了商戰的殘酷。
9月29日下午6點40分左右,安徽巢湖安德利賣場內,兩大空調巨頭格力與美的因展位糾紛導致促銷員發生肢體沖突,美的實習促銷員強大偉突然倒地休克,最終不治身亡。
促銷血案的爆發,讓行業“冤家”間不斷升級的明爭暗斗走向了公開化。
在中秋、國慶期間,美的與九陽在北京、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廣東、云貴、四川、陜西、遼寧等全國多個地方,總共發生了50余起沖突。據稱,“美的導購員打九陽的有3/4,九陽打美的的只有1/4”。
同城勁旅
家電業最著名的同行相爭,莫過于同城勁旅格蘭仕與美的。
這對來自廣東順德的同城勁旅,幾乎每一年都要拌上幾回嘴,一斗就是十余年。
頭一回對壘開始于1999年。是年,韓國LG正與格蘭仕打得昏天黑地。難分難解之際,美的集團與日本東芝正式簽約,以OEM的形式介入市場,挑戰格蘭仕。格蘭仕以牙還牙。2000年9月,就在美的“微波爐首期工程竣工剪彩”當月,格蘭仕投資20億元,大規模進軍空調業,與美的正面交鋒。
2001年4月,美的集團宣布,投資 8.5億元的微波爐二期工程提前上馬,將美的微波爐的年生產能力擴展到1000萬臺。
價格大戰旋即上演。
先是格蘭仕啟動了“清理門戶”的降價策略,打出了市場上前所未有的299元標牌,6個月后又將主流暢銷機型“黑金剛系列”全線降價。美的隨即啟動“破格(蘭仕)行動”—— 格蘭仕推出“黑金剛系列”,美的推出“黑金星系列”,格蘭仕設計了“一鍵通”產品,美的便設計了“一鍵神通”產品。
美的還向各大報社傳真了一份“關于某廠家推出300元以下的微波爐的回應”材料,認為格蘭仕“虛假言論誤導消費者”,表示要“嚴斥惡意炒作行為”。
微波爐行業在兩巨頭的較勁中走向自戕之路—— 2001年,“買500送500”;2002年,“買微波爐送千元鉆表”;2003年,“光波爐大降價,千元直降至600”…… 此番廝殺,以微波爐作為唯一主營業務的格蘭仕元氣大傷。 一個細節是:格蘭仕董事長梁慶德到河南拜訪經銷商,經銷商說:“做你的代理沒有錢賺,連請德叔吃飯的錢都沒有了。”
恩怨升級
持續爭戰讓微波爐市場急轉直下。2004年,中國微波爐出口的最低單價每臺僅為21美元,而四年前的最低價紀錄,還是35美元。微波爐淪為“廉價的熱飯爐”,市場需求裹足不前。
也就在這一年,美的高調推出的紫微光微波爐,讓“格美之爭”再度升級。網絡、媒體開始成為雙方斗爭的新陣地。
2004年5月底,格蘭仕宣稱聯合了威力、東洋、東菱等企業成立“反紫聯盟”,對于使用紫外線技術的家電大加鞭撻。6月上旬,美的迎頭反擊,指出“‘反紫聯盟’其實是騙局”。同年8月,格蘭仕被曝“爐腔變臉”的誠信危機。9月,云南兩家媒體刊發文章,借“國標”起草專家之口說明年底將出臺“反紫光波法”。同時,網絡上出現有組織刊發的“反紫”言論。
隨后,美的給各大媒體傳發了有關情況“說明函”,指出相關文章均為格蘭仕提供。9月29日,美的以“微波爐制造有限公司”的名義給同城的格蘭仕高層傳發了《美的對于微波爐行業競爭的幾點看法》的“溝通函”,希望結束紛爭。
事態并未就此平息。2005年4月18日,格蘭仕工作人員在湖北《十堰晚報》刊登《夏天慎防紫外線家電》一文,勸導消費者不要購買“紫微光”微波爐。吉林、安徽等市場,也出現特意印制的“反紫”單張宣傳品。而“紫微光”正是美的微波爐的專利名稱。
4月25日,索要道歉未果的美的集團正式起訴格蘭仕集團。3天后,態度強硬的格蘭仕宣布將起訴美的“空調出口第一”的虛假宣傳,“為真正的中國空調出口第一的名譽而戰”。
同年,在湖南長沙某大賣場,格蘭仕導購員突然反身怒目,向一旁的美的導購員連砍數刀,鮮血四濺。
兩年后,美的與格蘭仕掀起空調靜音技術大戰。
2008年4月24日,格蘭仕向全國十余家主要媒體發出電子郵件,宣稱美的的“會呼吸”空調,用的是格蘭仕已淘汰的技術,在空調技術的諸多領域,格蘭仕已全面超越了美的。
同年7月,網絡又出現微波爐行業“美的全面超越格蘭仕”的新聞。格蘭仕炮轟美的耗費巨資通過關聯代理商“空進空出”制造市場占有率虛假業績,美的方面回應稱,從公司銷售管理體系看不存在買數據造假的動機和條件。
暴力氣息
隨著家電業產能的不斷擴張,競爭日益充分,類似美的與格蘭仕這樣的兩強相爭在多個領域重復出現,無序競爭乃至惡性競爭變本加厲。
在所有的產品線上,美的的市場地位和份額都呈上升趨勢,但在市場終端暴力氣息漸濃的各種沖突中,美的也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企業。
死去的實習促銷員強大偉事發當時在巢湖市場,格力巢湖辦事處主任李明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格力員工不會主動挑釁。格力與美的在巢湖的銷售差距非常大。他們的心態就是我不賣,也不讓你賣。春節前在廬江賣場,就發生過美的的三四個業務員圍攻我們的一個員工,其他像撕扯我們的吊旗、物料這樣的事件也經常發生。”
李明坤了解到,美的為國慶節銷售制定了三套預案:“簡直是個笑話。第三套預案就是打架。”
安徽新興格力空調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曉兵告訴本刊記者:“我們平時開會常說大品牌要有心胸,要懂得忍耐。但他們的文化就是鼓動打,這樣的事經常發生。他們在河南、重慶、深圳、湖南等地起訴我們有質量問題,可笑的是,有的起訴時間比購買空調的時間還早,有的當天購買當天就在法院立案了,這不是笑話嗎?這難道還不是惡意攻擊嗎?”
此外,在面包機行業的“假并購、真竊取”風波,在街頭惡意詆毀格力的“傳單風波”,到處挖墻腳等種種事件,均讓美的成為眾矢之的。在合肥等地的多例此類事件中,美的都被法院判決敗訴。
美的集團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層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表示:“美的一直相信,一個市場形成兩強、三強的競爭格局是比較合理的,蛋糕會越做越大,公司不與任何競爭者為敵。但企業經營發生這樣的事是很正常的。”
格蘭仕集團新聞發言人陸驥烈對本刊記者說:“消費者也越來越睿智了,不僅僅看你的企業規模、廣告,也會看重你的品牌價值。品牌價值如果受損,投再多的廣告也挽回不了。希望減少惡性事件,走向良性競爭,這樣‘中國制造’才能有影響力。”
“投石場”陰影
將惡劣的競爭環境歸于特定的企業并不公平。但是,當產業生態受到污染,身在其中的行業巨頭如何自凈?
家電業專家劉步塵認為,惡性競爭的愈演愈烈與微薄的利潤率有關,也與企業自身的格調有關:“國內企業往往把對手當成敵人,老希望對手死掉,眼光過于狹隘。”
家電企業間互相拆臺的做法數不勝數,非常普遍的一個做法是通過公關公司、網絡公司在互聯網上匿名發帖,攻擊詆毀競爭對手。
很多企業在培訓時甚至會設專門的章節,讓導購員學習“如何評價競爭對手”,“怎么化解對手的競爭優勢”—— 常見的兩個方法是,其一直接攻擊對方的新產品、新技術是假的,其二,謊稱己方早就有了相同的產品、技術,只是叫法不同。一般不明就里的消費者都會信以為真。
超常規的發展,就意味著大規模的投資、并購,意味著須使用一些非常規的營銷手段,這往往讓企業陷入險境。
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告訴本刊記者,惡性事件的發生與金融危機的大背景有關,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都加劇了家電企業的焦慮,讓產業天花板提前出現。
他認為,惡性競爭源于各企業的產品缺乏差異性,也源于國內缺乏中觀協調機制:“為什么美國、日本有強大的行業協會?你見過美國、日本的企業互相打架嗎?”日本的企業就非常重視合作關系,經常組成聯合攻關小組攻克核心技術,最后一同分享專利。在開拓海外市場時,也常常統一定價,抱團發展。而中國的企業往往單打獨斗,老死不相往來。
羅清啟認為,發動惡性競爭,向市場提供“負福利”的企業最終會付出代價:“如果你向別的企業扔一把石頭,別的企業會向你扔10把石頭。如果你向10家企業扔石頭,10家企業都會向你扔石頭。開始別人可能沒有反應過來,你可以發展得很快;等到別人反應過來,你就只能天天趕醫院了,哪里還能發展?”
更可怕的后果是,若相互攻擊的行為成為慣性,家電業就會成為一個混亂的投石場,到那時,誰都會遍體鱗傷。
推薦閱讀
iPad遇到了“蝙蝠到底是算鳥呢還是算獸”的難題。顯然,這不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在國際承諾和國內規章發生矛盾的時候、在民眾利益和打擊犯罪發生矛盾的時候,選擇前者是政府職能部門在制定公共政策時的基本原則。 因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業寡頭混戰 恩怨升級暴力氣息十足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7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