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爾、海信等家電巨頭紛紛進軍房地產的消息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從而引起了廣泛的熱議。 現在的房地產就像一塊充滿利益的大蛋糕,任何人都想沖上前來分一杯羹。國企、民企、外資,就連家電巨頭也想要在地產界擁有一席之地!
在青島舉辦的住交會上,海爾、海信的房產公司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從而家電巨頭紛紛進軍房地產市場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家電巨頭堆扎房地產
國內的家電集團早已成立房地產公司,并已運作多年!如海爾、美的、格力、海信等分別在2002年、2004年、1991年、1995年成立房地產公司!
據報道,上周,一年兩次的青島住交會閉幕,疑似回暖的樓市迎來了15萬前來看房的人。在房產展會的顯著位置,人們發現了兩個家電大顎的身影——海信和海爾,都是以地產品牌前來參展。其中,海信推出的新樓盤有13個,海爾14個,而且項目遍布全國。
海爾地產集團成立于2002年4月,是海爾旗下專業從事房地產投資開發和經營的企業;海信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6月,當時海信集團企業改制,為了解決一部分職工的轉崗就業的問題,海信集團成立了地產公司。
“制造業加地產”模式
雖然家電巨頭再地產界的業績會給家電業務帶來不小的助力,但從當前的形式斷電家電企業“制造業加地產”的模式還為時尚早。
相對于主業家電產品,房地產的循環周期較長,風險拉高會不會讓雙贏變成雙輸,是這些家電巨頭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誠然,零售業短期現金流量大而利潤較薄,房地產資金周轉時間長而利潤豐厚,各類制造零售公司實際上近年來均在混搭地產業務提升業績。其中有單純看重其暴利而為閑置資金找出路,也有普鋼、紡織等傳統落后產能借此轉型,更多的還是依靠聯動效應提升業績。
為何對實業失去興趣?
中國的企業家為什么對實業失去興趣?
知名財經作家馬光遠認為:
首先,宏觀環境和產業政策使得民間資本無法進入一些產業領域。目前民間資本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中只占13.6%,在金融業只占9.6%,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只占7.5%,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只占6.6%,至于在石油、電信、鐵路等領域,所占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一些地方政府以重組整合的名義將民間投資擠出煤礦等領域,使大量的民間資本難尋出路。即使一些做得相當不錯的實業家,如匯源果汁等,因為環境因素都急于退出實業,鮮有做百年老店的打算的;
其次,中國樓市和股市的不理性使得到處蔓延著急功近利的歪風邪氣,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和外資都爭先恐后進入房地產業,在房價暴漲的情況下,在房地產上一個月的收益都遠高于辛辛苦苦做實業一年的收益,做實業成了最沒出息的選擇。以127家中央企業為例,除了16家是國資委“欽定”的以房地產為主業的,還有78家主業并非房地產的亦殺入了此行業,也就是說,央企從事房地產的企業比例達到了73%。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新商業道德與“舍得”精神 “如果你今天吃到一個很甜的蘋果,那是因為很久以前有人在這里種了一棵果樹。”投資大師巴菲特這樣說。 巴菲特的話,其實是一個人人皆知卻常常忘卻的哲理,那就是 “舍”與“得”。然而現代>>>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巨頭扎堆房地產實業為何失去吸引力?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7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