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些曾經被認為不適合拿上臺面的事情公開討論,事件各方積極回應,恰恰有可能促進事態良性發展
格力空調與廣州市財政局之間的爭議,“蔓延”到了今年的廣東“兩會”。2008年底,在番禺中心醫院的采購競標中,格力遭遇廢標,敗給出價比自己高400萬元的廣東石化;隨后,格力認為其中有“貓膩”,將廣州市財政局告上法庭;2月1日,人大代表、格力總裁董明珠“義憤填膺”地向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告狀”,汪洋現場支招說:“告他!”引發輿論熱議。
事件的最新進展是:廣州市財政局回應稱“我們沒有任何不妥”,格力是在借機“炒作”;對此,格力副總裁望靖東予以否認,聲稱“告狀”只是期盼公平的競爭環境。“論戰”,顯然還沒有結束。
不過,因為這場論戰涉及政府采購,且一方為民營企業代表,另一方是政府部門,民眾倒是樂見這出“戲”繼續“唱”下去。因為,對一些曾經被認為不適合拿上臺面的事情公開討論,事件各方積極回應,恰恰有可能促進事態良性發展。
至少,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場難得的針尖對麥芒的論戰,激發了我們對于政府采購制度的三個思考。
第一個思考是,政府采購如何做到公開?格力之所以堅稱自己遭遇了“潛規則”,是因為競標遭廢之后沒有一個申辯環節,而要求廣州市政府采購中心公開評標錄像,卻遭到了拒絕。
事實上,除了財政支持之外,政府采購歷來被認為是扶持民營中小企業最直接的“大紅包”。但是,因為諸多環節不夠公開,民眾容易習慣性地質疑其中存在“灰色地帶”,而這顯然會損傷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第二個思考是,在政府采購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是否堅持了公平原則?此前就有人大代表質疑,格力廢標是否存在時間倉促、專家看漏的問題。對此,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張杰明也承認,由于沒有預審制度,請來的幾個專家要在一天內看完每個投標企業的所有材料并表態,“可能會有看得不夠細的問題”。他同時表示,若拉長評審時間,讓專家有足夠時間評標,有可能會出現“成本太高”的問題。
誠然,政府采購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成本的確是政府部門應該考慮的事情。但是,對評標時間的過度壓縮,有可能對投標者不夠公平,這種“節省”說不定危害更大。如此重要的環節,對“成本”還是不要太“吝嗇”了吧?更何況,如果確實做到足夠公開和透明,成本略有增加也能被公眾理解。
第三個思考是,是否售后服務預算越高就意味著企業越可靠?在格力與廣州市財政局的論戰中,最核心的爭議是,格力“要給政府討回400 萬元的差價損失”,廣州市財政局則認為格力與中標企業的差別主要在“售后服務”方面,其他單位開出的是 400萬元,而格力僅為4萬元。
從數字上看,400萬元的售后服務保障的確比4萬元更“靠譜”,但這顯然是一種假象。據媒體報道,格力倡導“沒有售后服務的服務是最好的服務”,這不僅體現了一個知名品牌的自信,更體現了他們的企業文化。相反,如果一家企業的產品質量本身就“不過硬”,即使將售后服務的預算加大十倍,也不能掩蓋質量方面的問題。
當然,事實真相幾何,目前還有待觀察。有可能格力的確在“炒作”,畢竟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也有可能競標環節確實值得質疑,畢竟我們對政府采購中的“貓膩”也不陌生。但這種公開的討論本身就是值得鼓勵的,它可能會還企業一個公道,也有可能讓政府采購多一些陽光。不管這場“論戰”誰輸誰贏,只要“戰”出真相,公眾肯定是贏家。
易艷剛(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
推薦閱讀
“筆記本用久了打算處理掉,但不知道可以‘扔’到哪里”,市民黃先生日前向記者道出這樣的苦惱。如果打算更換新電腦,會怎樣處理哪些廢舊的電腦呢如今,不少用戶的答案是拿去賣>>>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樂見格力與廣州財政局“論戰”到底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