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3D電影《阿凡達》在中國的熱映,3D成了日前社會上最熱門的話題;與此同時,在剛剛結束的CES展會上,參展的彩電廠商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展出了3D立體電視。除了松下、三星、索尼、LG、夏普、東芝等跨國巨頭外,中國的TCL、海信、海爾也都展出了3D電視樣機。在新一輪的3D彩電浪潮中,世界彩電企業格局如何?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提高在全球地位?請看《家電縱深》第十八期:《中國彩電業集體掉入3D“陷阱”?》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家電縱深》節目。首先我們歡迎帕勒咨詢資深董事、家電專家羅清啟先生。
羅老師,最近3D電視《阿凡達》在中國熱映,掀起了一股3D的熱潮,各個廠商也不失時機地在之前的CES展會上推出了3D的電視,除了松下、三星、索尼、夏普這些跨國企業以外,中國的TCL、海信、海爾也都展示了自己3D電視的樣機。您覺得《阿凡達》的熱映和這些彩電企業加速推進自己3D電視兩者之間有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羅清啟:有聯系。《阿凡達》只是推介這個3D模式的工具,因為每年都有電影出現,但是你會發現,在這個年度轉化的時候,美國推出的大片總是有一些特殊使命在它身上。我認為,現在《阿凡達》在全球熱映,大家不是在看《阿凡達》,實際上是想去觀看《阿凡達》的3D或者3D《阿凡達》。有一個使命。
主持人:等于不光是一個電影本身了。包括3D可能是一種3D的技術,或者更深層次的使命在里面。
據我們了解,松下是作為《阿凡達》這個電影唯一的音視頻的合作伙伴,為影片中所運用的3D技術提供了從研發到后期制作的全方位的支持,您認為在全球3D電視產業格局里面,美國、日本以及中國這些企業所處的位置是怎樣的?
羅清啟:這個問題還是很新鮮的。但是也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思考。我認為,實際上你現在看是美國廠商和日本廠商合作推廣,你說推3D也好,推《阿凡達》也好,它是推這個。包括今年的CS,出現了3D熱,但是我覺得,這種方式是應該我們借鑒的。美國在主導內容工業,好萊塢這個基地,它是生產內容的,但是內容是有格式的,比如3D。但是,比如日本是做什么的?就是松下這種贊助,它想事實地形成一種3D的標準。比如現在,你供應內容,我供應機器,或者我供應機器之后就會和內容制作方形成一種標準。這樣的話,可以把電視產業封起來。不僅僅說你能夠造3D電視,但是你能不能造3D內容,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競爭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我就是在電視里計算電視的成本,我的成本比別人低,我是不是能贏得了,我技術和他們一樣,我是不是能贏得了,電視必須從電視周圍去做,一個產業鏈。現在是什么呢?美國是什么呢?其實《阿凡達》并不神奇,但是《阿凡達》造成了一種奇跡是什么?我認為這種奇跡不是電影本身,是調動電影的力量,也就是美國有全球的輿論調動能力,這是它背后的一個動因。你把一個一般的電影拿過來也能調動成這個樣子。這是其一。
其二,一旦事實形成一個3D標準的話,這對中國企業形成了一個門檻,我們應該這樣思考。比如現在美國這種電視公司,做視頻的公司,像哥倫比亞公司,類似迪斯尼、夢工廠等等這樣的公司,日本的公司和美國內容公司捆綁是非常緊密的,不管做什么樣的硬件,視頻硬件,當然最后有內容在上面運行,我們現在是什么?如果不掌控內容的標準,沒有內容的版權,沒有硬件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知識專利,所謂另外一種版權,你單純在那個地方貓著做硬件是很累的。所以我們要提醒我們的電視企業,你要去造電視的話,首先你的戰略結構,你在設計的時候,應該有一種變化,不能貓著頭計算電視的成本,我要銷多大的量,我要做什么樣的芯片。如果你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的時候,還會陷入內容專利的陷井和硬件專利陷井,這就很麻煩。
主持人: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剛才您說到了,包括內容,包括專利這方面,在新的一輪3D彩電的浪潮中,我覺得您是不是應該可以給中國的企業提一點建議。怎樣才能不重蹈平板電視缺芯少屏的覆轍?
羅清啟:我認為3D是一個陷井。3D不會成為電視主流。3D是在現有等離子和液晶架構之上產生的一個玩意。為什么呢?3D作為娛樂或者嘗試一種東西是可以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顯示。就是說,有的國家主導了這個顯示面板的時候,它可以通過這個顯示面板,這個機器的平臺上增加器件,比如LED的背光,3D的東西,我認為是在舊就的平臺上設門檻,你肯定跟不上或者很難。另外還有一個門檻,就是液晶和等離子技術也在發生變化,有三條線或者有這么幾條線在牽制你,你很難在這個方面做投資或者突破。等這個線被去掉,比如液晶或者等離子的技源被收獲完了的時候,地里的麥子被收割掉了以后,下一代顯示屏就出現了,那個時候你就很麻煩。3D對電視制造業來說,更像一個障眼法。
主持人:相當于外資企業在牽著中國企業的鼻子走。
羅清啟:牽不牽鼻子不太清楚,但是有人想牽我們的鼻子。
主持人:的確是這樣。感謝羅老師深入地解析。今天的節目到此結束。感謝各位網友的觀看。下次再見!
推薦閱讀
編者按:一次研討會也許無法從本質上改變中國制造業的現狀,但是他的意義卻在于,可以通過一次思想的碰撞,為正在尋求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提供可參考的模式和借鑒。 就像胡泳所說:中國企業的崛起跟整個中國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中國彩電業集體掉入3D“陷阱”?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8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