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臺灣地區產業升級,你可能十分推崇宏碁的模式。它從代工到品牌的蛻變,表明了這個狹小的市場,同樣可以誕生世界級品牌。
但并非所有臺灣企業都能成為宏碁。一是起步環境已大為不同,二是在代工業規模龐大的現狀下,并非所有領域都適合鍛造品牌。
這是否表明,臺企就只能繼續代工之路,撞到規模化瓶頸的南墻,最終持續遭遇邊際效益降低的風險?
寶成的經歷顯然否認了這一觀點。它并沒有完全沿著宏碁的道路走,盡管旗下也有品牌業務,但它的重心已經在制造與服務上。它在鞋業渠道領域的布局,有望為它創造新的成長方式。
這顯然也是一種產業升級途徑,即微笑曲線的右端,并非只有品牌,對于B2B模式的企業來說,做服務也是一種升級。畢竟,就制造業來說,研發、制造、服務及品牌,缺一不可,不可能出現所有企業都去做品牌的局面。
事實上,在臺灣,并非只有寶成如此。在IT代工領域呼風喚雨的鴻海也已經踏上這條路,它已跟麥德龍旗下MEDIA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拓展大陸3C渠道市場,甚至發出3年開出萬家門店的豪言。
那么,代工企業為什么這么迫切地涉足渠道呢?除了上面所說的原因,即代工業主要靠規模擴張,最終將遭遇瓶頸,導致邊際效益下降外,由于代工的產品,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代工企業與它們之間已經成為豪豬關系,互相取暖,但又時時遭受對方利潤壓迫之刺。
而在遭遇類似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這種合作就隱藏著重大風險。寶成、鴻海去年下半年利潤大幅縮水、股價大跌,背后原因之一,都是重點客戶有自己的苦楚,不像繁榮期那樣大量下單。即使下單,也會比以往更加側重成本因素。
涉足渠道,則可以淡化上述風險,且有多重綜效。比如說,當重點客戶縮減訂單時,可以通過自己的工廠定制產品,借助自身渠道銷售。由于它們常年服務大品牌,產品質量有保證,定制產品可以借中小品牌激活市場。
事實上,代工企業涉入渠道也符合品牌企業利益。多年以來,后者產品到達消費者,至少要經過多個環節。比如接到消費者下單后,會先由代工廠生產,接著送往總代或第三方物流中心,然后輸向許多區域代理商,最終在門店與消費者見面。這中間的環節無疑降低了利潤空間以及運營效率。
代工企業直接涉足渠道,就可以省去中間的環節,直接可以從代工廠到達門店,面對消費者。這明顯縮短了供應鏈,可以提高運營效率。
事實上,寶成與耐克、鴻海與蘋果,以及其他合作案背后的渠道布局,都是沖著上述利益而去的。
筆者一位做渠道的朋友,也已經嗅到代工廠與最終消費者之間的巨大商機。前不久他在上海對CBN表示,正在搭建一個名為“中國白牌網”的B2B2C平臺,專門銷售代工廠出來的產品,不貼著名品牌,而是直接銷售給企業或一般消費者。他說,當然要選擇重量級的代工企業。而渠道白牌概念,甚至連處理器巨頭英特爾,也已經涉足多年。它在華南市場曾推出過許多白牌筆記本。
當然,并非所有代工廠都適合涉足渠道。那些規模效應不大、相對品牌廠家沒有多少話語權、僅憑殺價獲得訂單的企業,即使進入渠道,也很難成為主流。事實上,規模龐大的鴻海、寶成,也常遭遇品牌廠家說三道四。
即使是寶成與鴻海,也有失敗的風險。它們是代工廠出身,渠道則有渠道的規則與經驗。現有的并非直接可以移植。鴻海在大陸早有渠道失敗案例。當郭臺銘喊出3年開出萬家門店時,立刻遭到大陸渠道人士的嘲笑,他們認為臺灣首富雖然有錢,但不懂渠道,不知道里面的水多深。
而且,代工企業還要面對另外三大難題:一是由于代工客戶多為著名品牌,涉足渠道后,勢必將拓展新的品牌資源,這將變相沖擊原有代工品牌的利益。比如說,蘋果是鴻海的大客戶,假如后者門店里出現了三星或索尼,它可能不那么樂意;二是代工廠直接出貨,雖能縮短供應鏈,提高利潤空間,但很可能沖擊品牌廠家其他渠道商的利益,畢竟它們的價格體系孤立在外,更加復雜。
事實上,鴻海已經讓蘇寧們感到壓力。前幾天,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隨團到臺灣地區采購,當被問及鴻海帶來的沖擊時,他沒有否認。不過他也強調,未來,在蘇寧與鴻海之間,合作的可能性更大。
而這也意味著,鴻海自身的商業模式也可能遭遇挑戰。
但是,無論如何,全球產業分工正日益加深,代工廠進入渠道,無疑也是一種新的產業升級模式,對于習慣代工的臺企,以及制造業面臨升級的大陸企業來說,顯然具有現實意義。
推薦閱讀
2009年11月27日,聯想集團宣布以2億美元全面收購聯想移動所有股權。此項決議距2008年3月聯想以1億美元出售聯想移動時間僅過去20個月。聯想集團在出售手機業務時曾表示在交割完成后的5年內,聯想及其旗下公司將不會直>>>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代工廠整合渠道:臺灣產業的別樣升級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