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世代面板項目的最大特色是,核心投資方不是傳聞中的日韓企業,也不是一直暗中布局的臺企,而是土生土長的TCL。當然更有深超科技這家國有企業。
如此一來,至少在大陸,本土主導的8代項目,與日韓色彩濃厚的項目,在數量上達成了平衡。 一旦投產,本土彩電企業的選擇將不再局限于日韓及中國臺灣企業。
CRT時代,大陸曾一路追趕日韓、歐美,最后獲得關鍵技術,成就了一番事業。但平板時代開啟后,中國大陸幾乎缺少所有類別的核心技術,從而再度失去上游控制權。
深圳項目,顯然比幾年前的項目更有扭轉局面的意圖。深圳曾與LG、夏普有過深度談判,后者曾接近宣布階段,但最終夏普落戶南京。深圳一位資深平板業人士前不久對CBN透露,深圳覺得,與其受制日韓企業,不如自己獨立操作。
深圳項目由TCL參與,確實有望塑造為中國平板產業發展的有效模式。它意味著,本土企業將直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可以加快彩電產業轉型速度。此前,長虹上游一系列布局,已給它帶來正面效應。這對于一直倡導的平板產業鏈自主可控話題,顯然也是一個新提示。
但樂觀之余,大陸企業仍須保持一份清醒。上述所有落地項目,背后核心技術與關鍵設備均將來自境外。這對本地項目研發提出了要求。由于項目投資巨大,利潤薄如紙的“TCL們”,能否維持高昂投資,確實充滿挑戰。
筆者斷定,至少在相當長時期內,即便項目由大陸獨立投資,在研發與運營上,仍將充滿境外力量。
日企或將成為主力。它們的產業水平高、分工完善。每逢潛在機會,便聯合作戰,共同分割利益。因此,過去多年,上廣電、京東方、龍騰光電周圍一直活躍著它們的身影。韓企則喜歡上下通吃,三星、LG一直遵循垂直一體化模式,產業外移時,往往伴隨著整個鏈條的移動。
本土企業更喜歡自己獨享利益。過去兩年,多個項目流產,背后都與企業及企業身后地方政府利益矛盾有關。這給了日韓企業合縱連橫的機會。夏普一條折舊完的6代線,竟然獲得南京市政府的天價,透露出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更多受地方政府利益驅動的現實。
這正是筆者認同深圳新項目的理由。我們沒必要“低三下四”。要看到,日韓企業落地大陸,也是受市場需求吸納而做的戰略調整,假如繼續固守海外,它們將遭受巨大的成本壓力,而且遠離了龐大市場以及彩電客戶。即使不去賠上笑臉,它們也會逐漸向大陸移動。對它們來說,大陸才是IT業的最大一塊“肥肉”。
此外,我們還需要警惕新動向。TFT-LCD技術并非一勞永逸,新的LED已走向前臺,三星、海信LED電視正在大陸市場熱賣。如果大陸將所有資金投向前者,可能在新的市場落后對手。事實上,日韓在新領域已布局待定,其中最關鍵的對手,正是三星、LG及東芝。
附表_國內部分高世代面板線一覽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單位/元) 地點 投資方 投資額 產能 開工及生產日期 北京(8代) 京東方 280.3億 9萬∕月 2011年10月量產 南京(8代) 中電熊貓、夏普公司 300億 9萬∕月 2012年實現量產 昆山(7.5代) 龍飛光電 221億 今年9月已動工 佛山(8.5代) 廣新光電 220億 6萬∕月 廣州(8代) LGD 300億 12萬∕月 2009年底動工 蘇州(7.5代) 三星電子 22.5億美元 不明 2010年底建成
推薦閱讀
盡管10月份韓國IT產品出口額再次突破120億美元,連續兩個月保持同比增長勢頭;三星電子前9個月業績創下824億美元新高,連美國華爾街日報都作了題為《三星,向著IT全球霸主飛奔》的報道;全球IT權威機構商業軟件聯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大陸獨立發展高世代線仍需警惕外資力量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