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舊換新少了制造企業,就像一道東北大菜,少撒了鹽,政策效果自然也會像這道菜的味道一樣大打折扣。家電以舊換新,應當充分調動生產企業的積極性。
近日,全國9個以舊換新試點省市紛紛啟動銷售、回收企業的招投標。北京市最先公布了招標結果,共15家銷售企業、19家回收企業入圍。其中,只有同方、聯想、格力等生產企業在銷售和回收環節同時中標,索尼、海信、康佳等企業只中標銷售環節,海爾、美的、TCL等企業只中標回收環節。而眾多制造企業卻只能眼巴巴地望著以舊換新高高在上的招標門檻,體會著人家不帶你“玩”的失落。
入圍門檻高成為家電以舊換新近來最為熱門的話題。北京市招標文件中要求:回收企業必須在北京地區注冊3年以上或去年在京納稅額達到500萬元以上,以及注冊資金不低于5000萬元,這樣的硬性規定無疑將許多家電生產企業擋在了政策的門外。像北京這樣的情形在浙江等其他試點省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當然,各地相關組織部門做出如此規定,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好政策只能讓極少數生產企業分享,不免顯得過于局限,政策的執行效果也難以放大。同時,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在提升僅有的6家入圍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市場規則下原有的公平競爭機制,隨之而來整個市場會為追求另一種形式的平衡而發生演變,這種演變里必將承載大多數企業在競爭壓力下的冒險選擇,這對于行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這種不利同時也表現為企業版回收處理行為的不規范。眾所周知,在國家以舊換新政策剛剛示人而未進入實質階段的時候,企業版的以舊換新便開始大做文章了。以舊換新是企業經營活動中早已存在的一種銷售方式,而且回收處理廢舊電器電子也日漸成為打造服務型企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不管在北京也好,在浙江也罷,無法入圍以舊換新并不能阻斷企業以舊換新的行為。
而目前企業版的以舊換新行為尚缺乏有效的監管,廢舊回收估價、新品銷售價格以及廢舊家電流向都是企業自己說了算。這種監管之外的以舊換新很有可能導致老百姓對國家政策的誤讀和混淆,其影響不容樂觀。同時,由于沒有規范回收處理體系的引導和約束,企業自己回收的家電很難流入正規的拆解處理企業,而更多的將流向個體商販,繼而回流到消費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這顯然與以舊換新政策的初衷有所背離。
此外,以舊換新中生產企業的不足,相應的也給百姓享受好政策帶來不便。由于網點相對較少、覆蓋率較低,百姓購買新品、維修都不方便,物流配送也難以順暢。同時,生產企業的成本也會相對增加,這必將影響生產企業的積極性。
事實上,各地招標辦法的地方特色,緣于國家在以舊換新政策上還沒有統一的細則和規范化的模式,而是給了各地極大的探索空間。或許這也正是試點時期所要達到的效果,在各地不同的嘗試中發現可以加以推廣的經驗和做法以及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筆者希望在接下來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廣中,能夠有統一的指導模式和合理的實施細則為好政策護航,也希望有更多的生產企業有機會享受政策帶來的發展機遇。
推薦閱讀
家電以舊換新活動已經在全國9個試點省市展開。該政策除了旨在拉動內需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梳理我國家電回收過程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回收體系。 眾所周知,廢舊電子垃圾回收處理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以舊換新:應該多給生產企業些機會!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