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產業發展的一個樣板工程。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電視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到現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和消費大國,形成了以海爾、長虹、海信、TCL、創維、康佳六大集團為支撐的強大產業群,正在終結外資品牌在中國的掘金夢——外資品牌不僅在傳統CRT電視領域優勢盡失,在新興的平板電視領域,也被排擠出了五名之外。
在中國市場對電視主導權的喪失,實在難讓以夏普、東芝、索尼、三星、LG為首的日韓企業接受現實,他們在節節敗退中醞釀和尋找奮起反擊的良機,圖謀恢復初涉中國時的榮光。平板電視取代傳統CRT電視的產業升級,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場秘密的產業陰謀在不知不覺中布局,液晶正在成為他們的“屠龍寶刀”。
平板電視有等離子和液晶之分,在國外市場,兩者旗鼓相當,優勢并不明顯。但在中國市場,天平向液晶嚴重傾斜,液晶生產企業多,產品種類多,市場份額大——這正是外資品牌一手導演的,產業鏈和消費者正在掉進外資品牌設置的陷阱中。這讓業內有識之士憂心如焚,有觀察家明確指出:液晶正是日韓企業策劃和主導的一場產業陰謀。
傳統CRT時代,外資品牌失去產業主導權已是不爭事實,目前外資品牌CRT基本上從中國市場上銷聲匿跡了。為重新奪回話語權,外資品牌選擇了液晶電視,發動罕見的產業攻勢。這既符合產業升級趨勢,又能夠控制局勢,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讓中國企業跟著外資品牌起舞——外資品牌抹殺平板有等離子和液晶之分,制造混淆概念,形成平板即等離子的誤導,異口同聲地唱衰等離子——在這場規模龐大的液晶等離子之爭中,外資品牌好像只有松下在堅守等離子陣營。
外資品牌為什么選擇液晶呢?
因為液晶可以讓外資品牌“一切盡在掌握中”。液晶最核心的部件就是液晶屏,控制了屏等于控制了這個產業。雖然中國大陸有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在生產液晶屏,但他們只擁有生產第四代、第五代液晶面板的技術和生產線,產品競爭力匱乏。而日韓企業液晶面板已經以第七點五代為主,夏普甚至做到了第十代,遠遠領先于中國企業。這不僅可以讓日韓企業的液晶定位高端,領先潮流,獲取高額利潤,而且即使國產品牌要生產高端液晶,就不得不向外資品牌進口屏,從而只能獲取有限的組裝加工費,淪為外資品牌的代工廠。
也許有人會說,京東方、上廣電、龍騰光電也可以對自己的生產線進行升級換代呀。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三家企業也在努力。但液晶屏生產線的升級換代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有兩個瓶頸需要突破,一是技術,二是資金。先進的液晶屏技術掌握在日韓企業手中,雖然他們做過表面文章,放言說要與中國企業合資合作生產先進液晶屏,但事實已經證明他們是在“忽悠”。觀察家認為,日韓企業技術轉讓,永遠只能是落后和即將淘汰的技術,以保證他們的競爭優勢——以落后技術換取中國的市場和資金確實十分劃算。據業內人士介紹,液晶屏生產線的升級換代不是在原來設備上的修修補補,而是需要重打鑼鼓另開張,資金壓力實在太大,而外資所謂幫助中國企業進行液晶屏升級換代,實際上是在轉讓落后生產設備——對外資品牌來說,這些設備已經成為廢品,能以幫助中國企業升級換代為名出售,可謂名利雙收。
液晶屏的較量,取決于技術。京東方、上廣電、龍騰光電雖然能生產液晶面板,但技不如人,只能生產中低端的液晶屏,利潤微薄。據媒體報道,目前這三家企業都處于巨額虧損狀態。從目前來看,這三家企業難以擔當國產液晶所需高端屏的研發生產重任,國產液晶要向高端市場延伸,就要向日韓外資購屏,從而被外資扼住命運的咽喉。
也有中國企業試圖破解外資品牌的產業陰謀,這就是長虹。長虹選擇等離子作為突出重圍的“倚天劍”。這也使長虹成為外資品牌的眾矢之敵,具體表現在等離子被外資品牌圍剿上。長虹等離子能否殺出一條血路,突出重圍,尚有待觀察。但等離子被外資圍剿,本身就說明長虹等離子的實力。據悉,目前長虹在等離子上取得了很大突破,能夠自主研發生產從上游到終端的所有等離子核心部件,真正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正在成為平板電視領域自主創新和掌握行業話語權的典范。
推薦閱讀
大漲27.92%,京東方A重演股市暴漲神話。對于該股的瘋狂炒作,市場質疑聲不絕于耳。120億巨額融資投資一項虧欠的產業,6元的股價以2元來增發,京東方的融資行為遭到市場的普遍質疑。 液晶行業集體虧損 120億的融資規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液晶等離子之爭是日韓企業的產業陰謀?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