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電子垃圾回收被納入法律軌道以來,企業開展這一業務在現階段是盈利還是虧損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從學習借鑒的角度來講,歐美發達國家對于電子垃圾回收早有嚴苛規定,對不能履行責任的企業將處以重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電子垃圾回收不僅沒有成為企業的負累,甚至還成為了生財之道和壓縮生產成本的重要手段。
可見,至少從理論上和長遠發展來看,電子垃圾回收是有著很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
具體到國內電子垃圾回收市場,雖然現狀不盡人意,但總體趨勢喜人,已經有企業從“被動要做”變為了“主動想做”。由此能夠看到,從電子垃圾回收業務中找到利潤平衡點、直至取得盈利是可以做到的。
最近從湖北武漢傳出一條消息,該市的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區——青山區有一家電子廢棄物回收超市開業,這家企業的經營范圍很簡單,就是論秤收廢品——按每公斤2元左右的價格回收廢舊電子產品,包括家用電器、電腦等。如果用戶的廢舊電器重量超過10公斤,超市還提供上門服務。與目前IT行業中多數企業采用的用戶送物上門的政策相比,該超市的做法更貼近實際。據悉,這樣的電子垃圾回收超市將很快遍及湖北省各大城市的居民區和商業區。
環保是一種意識,更是每位社會成員的責任,我們不能拋開公益去追求利益。但在經濟社會中,無論對企業還是個人,一旦公益變成“負累”,其推行的難度將陡然增加。回歸到電子垃圾回收這件事情,如果企業不能夠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解決回收中存在的諸如用戶送物上門等實際困難,并且在經濟補償方面有一整套合理的解決方案,那么企業想要高效地、良性地運作電子垃圾回收業務將依然是紙上談兵。
顯然,電子垃圾回收包含的回收、處理、再利用等環節是同等重要的。本次青山區建立的回收超市由當地區政府和從事廢舊電池回收處理的一家企業聯合組建,從而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營、社會參與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模式。從回收處理的辦法來看,將采取無廢水廢渣排放、分離金屬粉末、塑料等再生產原料的處理方式,可以變廢為寶。
雖然上述處理方式看起來已經做得很恰當,但從節約成本的角度來講,還可以做得更好——從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企業的電子垃圾回收做法來看,他們會將眾多的非易損零部件進行拆卸和翻新,而后和新部件一同上線組裝成新產品,這樣可以大幅壓縮零配件制造和采購成本,回收再利用的效果自然更好。在電子垃圾回收方面,惠普、戴爾、佳能、松下等企業都走在了前面。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是否可以由政府或行業協會出面,與逐漸成熟的電子垃圾回收企業進行合作,由他們完成按廠商、品牌甚至是按產品的回收處理工作,形成一個自下而上的“逆向OEM”,這樣將大幅減少資源的重復投入和回收處理工廠、回收渠道的重復建設。而現有的產品制造企業的回收工廠完全可以投入到精細化的、增值的回收再利用工作中。
電子信息產業是高科技產業、朝陽產業、支柱型產業,處處都應體現出技術含量,千萬不要犯早期重工業革命時期制造和破壞之間不平衡、得不償失的錯誤。
推薦閱讀
這段時間,伊萊克斯關閉長沙冰箱生產基地的消息在業界傳得沸沸揚揚。3月31日晚上,資深業內人士、鄭州連先生打電話對記者情緒激動地說:伊萊克斯關閉長沙冰箱生產基地絕對是一個戰略性大錯誤。 連先生說,長沙冰箱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子垃圾回收是負累還是生財之道?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9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