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社交網站的興起,宣告了上一代社交網站的衰敗。
當Facebook以700億美元市值欲與谷歌一爭高下之際,曾經紅極一時的MySpace昨日宣布更換東家,被在線媒體和廣告平臺公司Specific Media收購。外媒報道稱,MySpace舊東家新聞集團將從此次出售中獲得現金及股票總計3500萬美元,并將保留MySpace不足5%的股份。
此外,MySpace中國網站聚友網MySpace.cn暫未對此次交易作出回應,而新聞集團也未披露聚友網的去向。
6年市值縮水5.45億美元
昨日,MySpaceCEOMikeJones在發送致全體員工郵件中,證實MySpace被在線媒體和廣告平臺公司Specific Media收購。Mike Jones同時宣布,收購后將實施一系列重組行動,進行大幅裁員,包括其本人也將在兩個月交接期后離職。
外媒報道稱,本次交易價格為3500萬美元的股票加現金,同時新聞集團還將保留MySpace不到5%的股權。而新東家SpecificMedia是一家幫助廣告商與用戶之間建立關系的互動媒體公司,主要業務是銷售其他網站上的廣告位。分析人士認為,SpecificMedia看中MySpace的用戶群,在收購之后有望獲得MySpace的大量用戶社交行為數據,以用于完善自身的廣告平臺設計。ComScore數據顯示,5月份MySpace在美國的獨立用戶仍有3490萬。
另一方面,對于舊東家新聞集團來說,本次出售可稱是丟掉一個“燙手山芋”。2005年,新聞集團以5.8億美元收購了當時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MySpace,按照本次交易價格計算市值縮水5.45億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當年財年,MySpace營收為1.09億美元,成本為2.74億美元,虧損1.65億美元。
轉型為藝人互動平臺
盡管MySpace市值大幅縮水,本次交易價格距離新聞集團原定的1億美元也相差甚遠,但對于新聞集團來說這并非一個絕對虧本的買賣。
2006年,谷歌曾提出,只要MySpace連續3年的點擊量大幅增加,就連續3年以每年支付3億美元的條件成為獨家搜索引擎供應商。而根據互聯網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數據,2009年MySpace全年廣告收入仍高達4.7億美元。但MySpace最終沒有開啟新聞集團掌門人默多克的新媒體大業,反而將全球第一社交網站的地位白白送給了Facebook。
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認為:“這就是互聯網速度的劇烈競爭。僅僅六年的時間,領跑者MySpace從5.8億美元估值跌到0.35億美元。挑戰者Facebook從1億美元估值漲到855億美元。”
MySpace共同創始人ChrisDeWolfe日前也首度向媒體透露,盈利壓力是讓MySpace偏離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他認為,在由創業資本支持的Facebook、Tumblr和Twitter能在無任何廣告收入目標壓力下開發產品時,MySpace正面對每季度的銷售目標壓力,這種壓力在2006年夏季達到高峰,大大影響了產品本身的完善和發展,并導致用戶流失。
在新東家Specific Media的規劃里,新式MySpace網站將在明年3月份的發布會上宣布。同時,Specific Media為MySpac引進電影《社交網絡》中Facebook總裁的扮演者Justin Timberlake,由其負責MySpace策略和創意指導。不過,Specific Media新聞稿并沒有披露Justin Timberlake到底持有多少股份。
Justin Timberlake表示:“粉絲們需要有一個平臺與其喜愛的藝人互動,聆聽音樂、觀看視頻、找到最酷的東西然后將他們連接起來。MySpace就可能是粉絲們尋找的互動平臺。”目前,MySpace已經采取用戶創建個人資料,然后根據用戶的興趣向他們推薦音樂和其他媒體內容的形式,但并未取得突破。
聚友網“一直找不到方向”
除了海外業務,新聞集團出售也引起了業界對MySpace中國業務聚友網的關注。聚友網內部人士透露,目前聚友網仍維持正常運營,未受影響。
MySpace在2007年將業務帶入中國,并將其命名為聚友網,同時以MySpace.cn的獨立域名運營,是MySpace全球業務中的特例。據了解,聚友網進入中國時,由IDG、中國寬帶產業基金(CBC)和新聞集團共同注資參股。“MySpace與聚友網更多的是業務聯系,仍維持正常運營。”上述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
不過,自首任CEO羅川2007年借道MSN中國社區頻道為聚友網導入用戶,在白領階層獲得一定影響力后,聚友網發展一直未有起色。2010年4月,聚友網曾經高調宣布轉型互聯網音樂社區,但今年1月又再次出現CEO魏來、運營副總裁雷振劍等高層離職的動作。據了解,聚友網目前由新聞集團中國負責人高群耀直接管理,但轉戰移動互聯網的策略則未見起色。
易觀國際分析師董旭認為,無論是早期的白領社區還是現在的音樂平臺,聚友網一直處于“找不到方向”的狀態,在中國社交網絡的市場份額非常少。“海外業務出售,會讓聚友網原有的業務支撐如技術、產品服務、創新受到影響。海外支持減少,未來聚友網更需要依靠國內產品研發和營銷能力來尋求突破。”
董旭認為,聚友網重演了海外模式移植國內遭遇本土化瓶頸的故事。“聚友網一直走的是垂直化社區路線,決定了其在產品設計、整體服務上需要深挖用戶需求,才能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而這恰是海外模式移植的弱點,因此不斷走下坡路。”
推薦閱讀
和以往國外互聯網巨頭進軍中國水土不服的情況相比,這次有些例外,是美國的巨頭先敗下陣來,其中國的企業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發展。新聞集團中國負責人高群耀時,對方表示“從中國市場運營的角度來說聚友并沒有受到影>>>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0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