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開放的出發點》
□ 謝文| 文
網絡業似乎進入了開放高潮期。各種各樣的開放平臺相繼推出,各種開放大會、研討會、公關會風起云涌,令人目不暇接。這不禁使人生疑:如果用戶量排名前100的網站都搖身一變,號稱開放了,做平臺了,那和不開放或沒有平臺有什么區別?會不會還是原有格局不變,卻把給這100個開放平臺做應用的公司活活累死了?
互聯網的開放是有確切含義與范圍的,開放的概念不可以隨意被開放,否則也就無所謂開放了。有些庸俗開放論倡導者說,只要你原來就有很多用戶,不管過去是干什么的,做點開放接口,讓第三方應用進來掙到錢,就算開放了,隱隱約約地自己也算中國的Facebook或者蘋果了。這種開放的確比封閉進步,但這最多是裹小腳放開成解放腳的進步,服務與商業模式并無本質變化。
開放的出發點是用戶個人和人際關系,這意味著Web2.0對以往模式的否定。今天談的開放最本質革命,在于一個平臺通過多種接口向第三方開放用戶、用戶關系及用戶行為數據,通過用戶間的互動,個性化、精準化地傳播與推廣各種服務和信息。如果只是像Open ID(用戶地址開放)一樣讓用戶在自己的平臺上使用第三方應用,卻不能幫助別人掌握用戶行為模式,其最終效果不會好,也不能持久。
今天談的開放,解決的是如何在一個簡單、方便、粘性大的平臺上最有效地滿足用戶形形色色的個性化需求的問題,而不僅僅是讓用戶在一個平臺上可以比較方便地找到第三方應用。
據報載,微軟即將推出的Windows8會帶有APP STORE。如此事成真,Google和Firefox也一定不甘落后。這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開放,但因為它們的巨大市場份額和影響力,這種半截子開放也會產生一定效果。如果操作系統都這樣開放了,那些不是從用戶和人際關系出發,而僅是從某種服務(例如安全服務或搜索服務)出發的所謂開放平臺們,還能有什么前景?
開放的舞臺是通用型Web2.0平臺,這意味著網絡業的一次勞動分工。無論有多少公司想通過開放擠進產業上游,最終一定只有幾個能成功。極少數平臺和無數的應用帶來產業的專業化進步,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用戶體驗增強和商業模式更新。這些成功的平臺公司,未必是現已成名的公司,甚至更可能是通過創新后來居上的公司,例如Facebook和蘋果,而不是雅虎或諾基亞。傳統模式的成功,會成為創新模式的阻礙和負擔。
開放平臺的運營商專心致志做平臺而不做應用,是上游而不是上中下游通吃。只有這樣,平臺才能做專做好,第三方應用開發者才不會懷疑自己是被平臺運營商隨時可以拋棄的玩偶。開放平臺一定是通用型的,只有一個入口和完整清晰的邏輯架構,那種遷就原有模式和服務,將平臺割裂成若干入口和子平臺的嘗試,將極大傷害平臺的潛力,但愿這只是暫時的過渡而非永久妥協。一站兩制最終會兩頭不靠,搞開放特區而不是整體開放一定會走向失敗。
開放的空間是三維一體的,這意味著全新的廣度與深度。業內現在講得最多的是對第三方應用的開放,雖然也看到若干對第三方網站開放的動作,但只是表面行動。至于對第三方開放自己的用戶行為數據,現在還沒看到任何動作。三維開放搞了一維半,路還很長,夭折在半路的可能性也很大。開放不是做慈善,不是學雷鋒,而是為了換取第三方服務產生的用戶行為數據,不得不做的交換和妥協。
我們今天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未來十年互聯網業打的是數據戰爭,誰能盡可能完整及時地將億萬用戶的網絡行為數據聚攏在自己的平臺上,誰就在戰略上搶占了制高點。
作者為互聯網資深評論員
推薦閱讀
時髦的微博給基金營銷增添了一種新模式,同時也成為基金凈值披露的新渠道。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近期華夏、大成等基金公司每日及時在多個官方微博上披露基金產品凈值,讓“微博潮”席卷力度更大。 時髦的微博給基金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開放不是免費的午餐 而是為了換取第三方用戶行為數據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10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