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團購網站昔日亂象主要集中在團購產品貓膩多,低價惡性競爭等,那么,隨著整個行業“廝殺”更為激烈,惡性炒作似乎成為洗牌過程中“力爭上游”的手段。《IT時報》記者在對團購行業的持續跟蹤報道中發現,為了能在短期內“博出位”,一些團購網站不惜動用“水軍”為自己造勢,目的只有一個:打響名氣。千團大戰由此走向“暗戰”。
“跳槽說”是謠言?還是無間?
本報5月27日曾獨家曝光“拉手網華東區200多名銷售人員集體跳槽窩窩團”事件,并通過內部知情人士解析了背后的細節——一份莫須有的“預謀跳槽窩窩團人員名單”,迫使拉手提前下手裁掉了“黑名單”上的人員。然而,在隨后的跟蹤采訪中,記者獲悉,“黑名單”竟然不只一份,“這些名單就是競爭對手拋出的煙霧彈,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卻故意通過第三方透露給拉手,從而使拉手對名單上人員忠誠度產生懷疑,說白了,這就是無間道、反間計。”拉手網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
幾乎在同時,團購行業內“集體跳槽”聲四起,“美團大區總經理離職”、“美團華東300人跳槽”等消息迅速在各大網站論壇傳開,令各家網站如坐針氈。美團網因此召開記者發布會對傳言一一駁斥,雖然美團網并沒有明指哪家競爭對手“背后搞鬼”,但其各項描述均暗指之前在團購業內處于第二梯隊的窩窩團。
兩家團購網站的“集體跳槽”傳言背后都有窩窩團的身影浮動,難怪有業內人士直指,窩窩團在惡意炒作,而窩窩團CEO徐茂棟與CFO吳明東資本運作高手的背景,更讓這些人士相信,窩窩團目前的“玩法”已不僅僅是在產品層面與別家爭一日之長短,而是通過炒作自身,在團購網站的激烈生存游戲中擠入第一梯隊,從而在爭相上市的環境中謀求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
窩窩團公開招聘“網絡水軍”
盡管業內有種種猜疑,但這一切猜想窩窩團都予以否認。窩窩團一位人士向記者表示,他們從未雇傭任何網絡營銷公司采取網絡營銷手段,對業內所謂的其采取不正當的網絡炒作手段“既不清楚也未操作過”。
然而,據《IT時報》記者調查了解,一家名為“口碑互動”的網絡營銷公司卻與窩窩團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該公司官網上,服務企業中明白地列有窩窩團的名稱與LOGO,其另一客戶國內移動廣告服務商百分通聯也正是窩窩團CEO徐茂棟手下的企業。
經記者多方了解,口碑互動確實為窩窩團提供了網絡營銷服務,這與窩窩團“并未雇傭任何營銷公司”的說法不符。一位對該公司操作方式有所了解的人士表示,一般而言該公司會建議客戶在一些粉絲數量龐大的微博及關注度較高的論壇上發貼,“注重質而不是量,選擇地點比較精確”,一般合作期限為3個月,費用則為每月19萬元。另外,“如果客戶自己希望利用負面新聞炒作,認為不會有什么影響,網絡營銷公司也可以幫忙達到目的。”
窩窩團自己也在招聘“網絡水軍”。在各大招聘網站上,記者發現北京窩窩團信息技術公司在不同地區發布的招聘信息,對崗位名稱為“網絡推廣員”的工作要求是:“炸掉你自己的所有腦細胞,赤膊上陣,去想辦法提高窩窩團的網站用戶注冊量和訪問量,增加曝光率”;“我們不在乎你使用了什么招,我們不在乎你招徠了什么蜂引來了什么蝶,我們在乎的是alexa曲線的飆升”;“用盡各種變態手法,為我們勾引來用戶”……
“博出位”四面樹敵
在知名互聯網評論家謝文看來,對于窩窩團的炒作手法,難以評述是惡意還是善意,只是技術問題罷了,但一家成立時間如此之短的公司,就不停宣稱大規模融資,要計劃上市,違反了網絡業發展的規律,“這樣的公司讓人看來不可信。”
謝文認為,團購網站如果為了湊業績不擇手段,降低商業理性,會使員工的心情比較浮躁。而且公司膨脹過快,也會給管理帶來一定的問題。如果出現很多丑聞、假冒偽劣或者欺詐行為,“就更沒法生存了。”
阿丫團CEO黃治華也認為,之所以在團購網站中出現種種怪像,都是因競爭環境日益激烈,“4000余家團購網站,拿到風投的不過20多家,自己賺3元,要花30元,已經完全不顧利潤,只要曝光率。只是某些團隊的營銷技術性不強,燒錢水平不高,才冒出一些惡俗的事件,對市場帶來惡劣的影響。”
他表示,“窩窩團的行為或許會為它帶來短期的關注度和市場份額,而且這些行為肯定會對其他團購網的融資、上市帶來影響,但長期來看,不僅難以‘博出位’,反倒可能四面樹敵。”黃治華認為,團購網最關鍵的還是“練內功”,做好自己的產品設計和服務系統,做好自己的口碑。
推薦閱讀
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戴維·魯賓斯坦更是直言,那種“瘋狂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實的,可能會給投資者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文字是Groupon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紐約時報》曾描述過Groupon的文案策劃員是如何包>>>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窩窩團公開招聘網絡水軍 為博出位惡意炒作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0/21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