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初,由文化部等八個部門聯合開展的網游家長監護工程正式實施,家長可以通過網絡游戲企業,控制孩子玩游戲的時間,甚至可以完全禁止。現在該項工程實施一月有余,《IT時報》記者采訪后發現,雖有不少家長向網游公司進行咨詢,但是真正申請實施的比例卻相當之少。
家長嫌申請麻煩
記者致電多家網游運營商了解到,家長監護工程實施以來不時有家長來電咨詢如何申請監護。騰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騰訊游戲是家長監護工程的試點企業,從2010年2月份開始就已試行該工程,推出了多項措施。 “目前我們已將運營中游戲全面納入了家長監護工程系統,實施至今從各渠道一共收到了近百次服務咨詢與申請。”另外,網易相關負責人劉有才表示,網易從去年 9月就已開始實行相關監管,從實施申請的第一天起,申請人數就已達百人。
單看此數量似乎申請隊伍還比較龐大,不過與全國網游玩家的數量相比,顯得微不足道。而且很多家長反映,申請手續太麻煩,還不如在家多看著點孩子。
李先生的孩子小磊今年正讀初中,平時成績保持在中上水平,他說,“寒假里,小磊做完功課就是玩游戲,這學期剛開學成績明顯下滑,非常擔心他會沉迷下去。”在聽說可以申請家長監控時,李先生就聯系了相關網游客服進行咨詢。“他們要求提供孩子的游戲賬號、游戲角色等多方面內容,而這些信息我都無從得知。”他覺得申請步驟太過繁瑣,又要下載又要傳真。各項申請書、授權書都需逐一簽字,甚至還需要關系證明、身份證信息等,“如果要對每個游戲都進行監管的話,要分別發申請。況且要知道各游戲孩子的賬戶信息,這太難了。”李先生認為如果有一個統一部門辦理或許會好得多。
另外,有些孩子為躲避游戲系統內的防沉迷監管,找尋了各種措施應對。比如申請多個賬戶,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甚至在某些小網站自動生成假身份證號應對游戲中的身份認證。
“監管了一個賬號,孩子還可以再申請,反反復復什么時候是個頭。”李先生在采訪最后露出了無奈之情。
根源在于網游實名制不完善
關于網游未成年人監管的話題由來已久,今年實行的家長監護工程更加證明相關政策的緊縮。易觀國際分析師玉軼向記者表示,這次推出的家長監護工程,主要是針對家長,屬于游戲廠商義務提供的監控工具。
“雖然實名制、防沉迷系統等都逐漸成熟,但難免還有漏洞存在。”他認為,此次家長監護對比之前防沉迷還有實名制,并不是主動影響玩家的。“對于家長來說,它只是個工具,是被動的,且如何明確孩子所玩的游戲、賬號,以及如何認定某帳號的法定監護人是家長監護工程中的最大門檻,屬于我國網絡實名制發展未能跟進產生的必然矛盾。”
他表示,讓家長理解孩子和游戲,并從中監護,是最佳做法。“和種種‘監護’相比,先讓網游去妖魔化,讓家長平和地看待游戲,讓玩家在有度游戲中獲得更多,才是最好的辦法。”
推薦閱讀
在記者看來,這些投資團購網站的東家們可能當了“冤大頭”。從消費者上團購網站的行為來看,多數是“游擊性”的,去哪家花錢參與團購,主要看團購商品是否足夠優惠,很少有人是沖著某團購網站的好名聲去的。在這里沖>>>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1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