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以20歲到40歲的女性為主
近段時間,不少心理咨詢網店沖入網友們的視野,只要付上一定的費用,少則一元,多則五百,就能得到號稱專業心理咨詢師的一對一咨詢。心理治療師鄧日良的網上咨詢所于2010年11月3日正式開店,差不多每天都有一到兩位的咨詢者,“網上咨詢者多以20歲到40歲的女性為主,咨詢戀愛問題、婚姻問題和心理疾病的比例比較高。”
鄧日良告訴記者,對于咨詢效果,他做過粗略的統計:20%效果特別顯著,50%效果顯著,20%效果不顯著,10%基本無效。到目前為止,店鋪尚未收到過任何中評、差評或投訴。
在網店的店鋪介紹欄上,記者看到,不論什么類型的問題,收費都以時間計算,50元一次,每次的時間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一般2次到6次的咨詢后,求助者會有比較明顯的心理改善。”鄧日良說。
比上醫院“性價比”高
厭學、網癮、婚外情,到職業選擇、躁狂癥,甚至是戀物癖和精神分裂癥,凡是各大醫院內掛牌咨詢的心理問題,都能上網“淘”到。相對于均價約200元每小時的門診心理咨詢,網上心理咨詢的最大優勢就在于性價比,1元每小時、10元每小時、20元每小時、50元每小時……
雖然也有個別網店貼出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每小時付500元的高價,但總體而言,網上心理咨詢的價格仍低于門診心理咨詢。
驅使網民進行網上心理咨詢的另一大原因就是便捷。一些地區缺乏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或是咨詢者距離專業機構較遠。而在網上進行咨詢既不必耗時耗神奔波,也不必進行預約,這些特點讓不少咨詢者選擇了網絡這個平臺。
網絡心理咨詢火了之后,網友對此也是褒貶不一。
不少網友表示,網絡心理咨詢既能保證“求助者”的隱私,便于為當事人保密,維持一個平等輕松的咨詢和訪問關系,又不受地域限制,可自由選擇,還能存儲查詢咨詢過程。
而同時,也有網友擔心效果。有網友說,“首先,你不知道網上那個醫生的資質等情況;其次,盡管現在可以音頻、視頻,但有些細微的變化,是只有面對面交流才能感受到的。”
的確,畢竟相隔千里,“求助者”的問題真實與否、信息全不全面都會影響心理咨詢的結果。
淘寶網稱出售“心理咨詢”是違規行為
這個行業究竟有多紅?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了名字中含有“心理”和“咨詢”的店鋪,共彈出了79個搜索結果,累積信用最高的已達到4鉆。其中有近半的店鋪是在半年內開門營業的,網上心理咨詢之“火”由此可見一斑。
而淘寶公關蔡玉立卻告訴記者,出售“心理咨詢”服務的做法明顯違反了淘寶規定,“今年2月23日頒布的淘寶新規寫明了法律咨詢、心理咨詢、金融咨詢、醫生在線咨詢的服務都是嚴禁發布的。掌柜最好趕緊將商品下架,修改一下宣傳詞,不然在發現后的48小時內將有可能受到處罰。”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就有人開始用電子郵件進行心理咨詢了,每封收費是20美元左右。
推薦閱讀
PiperJaffray研究報告認為,用戶在新浪微博上的相對瀏覽時間已超過了,巨大社交流量轉化為營收的時刻將會到來。預計微博可能在2012年給新浪貢獻6000萬美元的營收。 新浪股價自去年春節始,開始新一輪漲勢,2月14號盤>>>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揚子晚報:網上心理咨詢業務現身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