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在中國的第一頁寫得相當糟糕,我想說的是,它接下去會更糟糕。這其中并沒有什么個人的傾向性——如果有的話,我倒希望Groupon能在中國取得成功,這樣,作為消費者,我至少多了一個選擇。
很少有公司像Groupon一樣,在還沒有進入一個市場之前,就把競爭對手得罪光了。它像一個熱情、富有但情商并不高的年輕人一樣,闖入了一個古老的國度,并宣稱要成為那里的統治者——結局可想而知。它帶來的不僅是原汁原味的團購模式、充足的資本,還有一顆不合時宜的傲慢的心。如果Groupon的中國區負責人稍微學一點中國歷史,而不只是讀MBA教材的話,就會發現,要想君臨天下,光靠武力是行不通的。
從市場角度而言,我并不認為高價挖人有何不妥,而傲慢也只是一種精神狀態,很難真正影響市場。Groupon似乎一開始就立足于做一個“真小人”,不講感情,不拜碼頭,只講血淋淋的生存法則。結果,連手都還沒交上,自己卻已經血淋淋了。因為在中國,真小人一般沒有什么好下場,真君子和偽君子都得而誅之。
其實,以上都是小節,如果意識到了,改起來并不難。我之所以對Groupon在中國的前景表示悲觀的原因是,這個市場已經沒有它的位置了。
團購是一個門檻很低的行業。Groupon的優勢在于龐大的數據庫和分析能力,此外就是強大的資本。而當它面對中國的競爭對手時,這樣的優勢并不明顯。團購是地域性很強的行業,美國的數據在中國基本是廢紙,其分析模型則有賴于中國的實戰去填充數據,而這一點,中國網站已做了一年多。至于資本,Groupon看似優勢明顯,就估值而言,國內網站大多跟它差出幾十個量級。但這些網站的背后是無數沒有出路的游資,這些資本同樣有著強大的力量。所以,可能其中會有幾家出現資金鏈問題,但總體而言,中國的團購網站并未被金錢所困擾。
而Groupon的劣勢則相當明顯。與傳統的互聯網行業不同,團購是一個線上和線下協同作戰的行業,其核心是“人”,能否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營銷隊伍至關重要。面對本地服務市場,本地營銷隊伍是唯一的選擇,這一點Groupon毫無優勢可言。出高價當然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營銷隊伍的建設得從頭做起,這一點上多少已經有點時不我待的味道。一家國內網站的老總曾開玩笑說,Groupon怎么知道自己花大錢招的人里沒有中國對手的“無間道”。真是步步險惡啊。
Groupon也意識到人生地不熟難以成事,于是拉上騰訊,試圖搞強強聯合。結果是一個強勢的企業遇到了一個更強勢的企業,這樣的合作很難讓人樂觀。二者互不相讓,結果搞出個50%對50%的持股比例,好像生怕以后董事會事不夠多似的。做主不可能,做副心有不甘,這兩個企業的婚姻很難有幸福的結局。
回顧歷史,幾乎所有在低門檻行業與中國企業競爭的公司,最終都以失敗告終。Groupon如果只是想在中國復制自己的模式,那還是趁早打消這個念頭吧,因為這些中國同行都已替你做了。中國市場對Groupon就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即使勉強留下來了,也會活得很憋屈。
推薦閱讀
國外媒體2月26日發表分析文章指出,包括團購網站Groupon在內的美國互聯網新貴發展迅速,遠遠超過像谷歌和雅虎等行業老大哥同期發展,令風投公司對他們趨之若鶩。 導語:國外媒體2月26日發表分析文章指出,包括團購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團購鼻祖Groupon入華之憂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