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晚,當當網董事長俞渝宴請參與當當網上市的承銷商業務團隊成員吃飯。“其中包括摩根士丹利的人。”當當網內部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但不是單獨,而是所有的承銷商一起。”
這并不是一場普通的晚宴。就在4天前,當當網CEO、俞渝(當當網董事長)丈夫李國慶(微博)在新浪微博上發動一場“戰爭”,創作了一篇搖滾歌詞暗諷曾經幫助當當網上市的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引來兩位自稱是摩根士丹利員工的“迷失的唯怡”和“露西婭天氣”與其在網上隔空對罵,并且大爆粗口。
為此,1月16日赴上海參加會議的俞渝趕回北京,并對媒體放出風聲“將請大摩(摩根士丹利)所有參與這次IPO(首次公開發行)承銷業務的團隊成員吃飯以示感謝”,此舉被業界解讀為當當網試圖與投行緩解緊張關系。
晚宴的內容不得而知,而當當網對待此事的處理態度則是以封口來化解,多家媒體對李國慶的專訪請求都在排隊等候中。
創業公司與投資銀行之間一直以來都存在微妙的博弈關系,而以如此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十分罕見。
讓口水飛
正當李國慶與兩名自稱摩根士丹利的員工酣戰之時,業界都替李國慶捏了一把汗:幸好多是中文報道,如果是英文的話,被美國投資市場看見一定會對當當網產生不利看法。
然而,這種僥幸沒有持續多久。1月18日《華爾街日報》專門就此事發表了《當當網CEO發飆了》的評論,披露了事情的經過。
在事發后首個交易日,當當網股價跳空低開,至收盤之時暴跌8.3%,與上周五盤中的高點相比,市值蒸發了4.1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7億元。
引發整場事件的導火線正是一向被稱為“性情中人”的李國慶。
他創作了一篇搖滾歌詞。歌詞透露,投行曾經為了拿到生意給出當當網10億~60億美元的估值,可是到香港寫招股說明書時正值朝韓沖突,只給出了7億~8億美元的估值。而到了上市時,投行明知次日開盤當當網市值就會有20億美元,還僅僅定價16億美元。
李國慶所指的投行正是摩根士丹利。在接連發布的數條微博中,李國慶不斷指責摩根士丹利“低能或品行低”,并且自稱自己的行為是為了讓創業者看清資本的真實面目。
由于歌詞的原文包括大量粗口,招致兩名自稱摩根士丹利“員工”的反擊。從雙方辯論的經過來看,可以還原出以下事實:
2010年5月,消息曝出當當網聘任瑞士信貸和摩根士丹利為其美國紐交所IPO的承銷商,計劃在2010年年底上市。由于俞渝在美國有十年的留學和金融工作經歷,摩根士丹利接下當當網的單子并給出一個較低的承銷費折扣。
所以,在一些共同開銷的費用上,摩根士丹利要求由當當網買單,例如李國慶所提及的“包機”費用,以及“30多人來北京,當當網掏錢請他們吃慶功宴”等。
在上市發行之前,摩根士丹利以朝韓沖突為由調低了當當網的發行價。在當當網上市當日,李國慶以發行價每股16美元出售手中部分股票,套現2080萬美元,與24.5美元的開盤價相比損失了53%。
自稱摩根士丹利員工認為,接手這筆業務的服務團隊由于沒賺著什么錢,同時,認為當當網的人員不專業,溝通困難,因此曝光當當網本身資質就存在問題,有財務報表作假行為。提醒李國慶“小心做假賬會被整到四肢不全”,甚至與數名相熟之人在微博上暗示,將在二級市場設阻,打壓拋售當當網股票。
以上故事均根據李國慶與自稱摩根士丹利員工的舌戰內容還原。
在當當網隨后發布的聲明中指出,李國慶創作搖滾歌詞,為個人文學愛好,與公司行為無關;出現“京罵”是錯誤的;確有影射某個行業中存在的不良現象;創作是為了自揭傷疤從而對后來的創業者及即將赴美的上市公司進行警示;微博的言論公開,歡迎大家評論,但不要使用不良語言。當當網贊成企業家在微博上暢所欲言,但需注意凈化空間。
李國慶自己也在微博上做檢討,稱:“歌詞帶臟話,有損當當網形象,沒想到傳播那么廣,污染了環境,今后改正……但我會要求有關公司徹查罵我者并采取措施;作為客戶,我對上市價格不滿,請有關公司向我道歉。”
從這兩份聲明中不難看出,無論是當當網公司還是李國慶個人,僅僅對不良語言的使用進行了檢討,而并沒有否認李國慶自己曝出的與摩根士丹利沖突的事實。
摩根士丹利發表的聲明也十分含糊,“根據公司對此事的初步調查結果,相信這些微博的作者不是摩根士丹利的員工”。
截至本報發稿前,兩位自稱摩根士丹利員工的賬號及發布的內容仍然在微博上存在,在這次罵戰中聲援過上述二人的若干自稱投行界人士仍然活躍。
估價玄機
李國慶和摩根士丹利矛盾的焦點在于其認為投行故意壓低當當網的發行價。
不過,投行的傭金是根據上市企業的估值按一定比例收取,并且據當當網內部人士透露,支付傭金的方式是現金 股票,摩根士丹利不應該做出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就在俞渝宴請投行的當晚,李國慶沒有出席晚宴,再次在微博上揭示了中間為什么存在悖論:“投行銷售天天面對基金,遇到破發,基金就賠,故他們更多為長期伙伴基金著想,才有企業與投行是一夜情(的說法)”。
國內一家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公司總裁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指出,投行最終為當當網制定的發行價是16美元,而開盤價為24.5美元,比發行價上漲了 53%,這個幅度確實有點大,其中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是摩根士丹利對當當網的評估出現技術性失誤(以摩根士丹利的經驗來看,這種可能性很小);另一種可能性是存在一些其他考慮。
“投行的角色是典型的丙方角色,”他說,“類似于房地產中介,一方面,在開始吸引企業客戶時會描繪一個美好的前景,但是在過程中會不斷想辦法調整企業的心理預期,以便發行價不至于定得過高。”
同時他指出,另一方面投行還要面對機構投資者,由投行承銷的股票要由能以發行價認購的機構投資者接盤,比如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則希望基金客戶買到的股票有足夠的升值空間。
并且,不能完全不顧及二級市場的反應,對二級市場也要留有一定的上升空間,因此,投行必須保證發行價低得足以吸引機構投資者,又要保證高到滿足企業募集資金的預期。
i美股的分析與之相呼應,其分析師Douglas認為,美國金融研究者曾經試圖建立多種模型來解釋上市公司發行價過低或者過高的原因,有一部分結論認為以對主要承銷商或者上市公司本身有益為主。因為如果人為故意壓低發行價,就會為投資方帶來更大的投資回報。以貝爾斯登1998年承銷上市的 theglobe.com為例,發行價9美元一股,發行當日收盤97美元一股,一日扶搖漲了百分之一千強。
而這個1∶1000的投資回報率則遠遠不是為一家企業做IPO帶來的一次性傭金收入所能比擬的。
“這是投行的天性,低買高賣。”上述人士并不認為摩根士丹利的做法有何不妥。
穿越“防火墻”
當然,中間也存在灰色地帶。
在摩根士丹利的業務線中,既包括投資銀行業務(即為當當網這類需要上市的企業提供解決方案,含從籌備、審議和準備促銷材料、推出發行及后市支持),也包括股票金融服務,向管理大型對沖基金的資金經理,提供綜合、融資、清算和每日交易報告。
如果把企業當做一件商品,摩根士丹利既能控制商品的成本價,又能控制買方的成交價,并且促成交易時兩頭都能獲得收益。
“美國對關聯交易設定了嚴格的防火墻。”上述人士說,“但是根本無法完全杜絕。只要這兩種業務同時并行在一家公司,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不能徹底斷絕的。”
《商務周刊》撰文指出,金融危機后的摩根士丹利,正在領銜“華爾街獨立投行時代的終結”。2008年9月21日,摩根士丹利獲美聯儲批準轉為銀行控股公司。2009年1月13日,大摩與花旗集團合并經紀業務部門,全球最大券商“摩根士丹利美邦”正式誕生。評論家認為,這將標志著強大、多元化的經紀公司的回歸。
對此,李國慶在微博中呼吁,“分拆投行,(把)銷售和定價分離……(讓)分析師獨立……分析師說建議持有,自己公司的銷售部就勸基金買入,股票就漲,這不是自己拔自己頭發長嗎?”
不過僅就當當網一事來說,在定價之時曾兩次上調發行價區間,從11~13美元調整至13~15美元,最終的發行價定于16美元,“這一定價是公司和投行最終協商的結果”,i美股分析師Douglas稱。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致民生銀行董事長的公開信》同樣對民生銀行定向增發發出質疑,呼吁民生銀行對融資時機、緊迫性、必要性以及關門定價的合理性、公平性予以解答,同時,對公司定向增發后未來三年信貸規模增長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當當網舌戰大摩屢爆粗口:低能或品行低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