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李克強副總理考察中關村。在百度公司,當聽說中國4.2億網民平均每人每天要上7次百度,百度收錄的中文網頁數量已達2000億個,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相當于1800座中國國家圖書館后,李克強贊賞道:“你們為知識搭建了平臺,使知識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量越來越大。”(新華網12月22日)
百度公司只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個縮影。盡管在成長和競爭中,本土化的公司存在起步晚、競爭壓力大等諸多問題,但是,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也是官方越來越重視網絡的深意所在。
就普通網民而言,網絡正改變著他們的生活,這一點,在知識的獲取和信息的掌握方面,尤其明顯。搜索引擎和互聯網,已然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新方式,因地域、貧富、文化等差異造成的信息鴻溝正在被填平。現在,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只要有網絡,有學習知識的動力,你獲得信息的機會基本是平等的,網絡改變了信息擁有上的貧富差別。
這對于知識的普及大有裨益。近期,中國的網民在網絡上熱捧哈佛、耶魯等學校的課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只要你有求知的欲望,世界著名大學的課堂都可以為你“敞開”。而網民瀏覽跟帖、參與話題討論,也是最常見的一種信息交流方式。一個熱點話題,比如韓朝近況,能讓不少網友成為半個軍事家。不怕不知道,只要你懂得上網求助,一切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筆者的一些同事,甚至在網上建立了“家庭作業輔導小組”呢。
大量資源不再被閑置,更重要的是,它推動了社會知識水平的大大進步。為什么一些大學里課堂上照本宣科的老師越發不受待見?因為學生們可以通過網絡學到很多新知,何苦聽你老生常談?人們越來越多地質疑權威專家,因為他們不再有壟斷知識的特權。
這就是網絡時代的魅力。它讓每一個有心人,更容易獲得知識的力量,更容易擁抱“機會的平等”——這正是一切平等中最為關鍵的一環。當然,網絡為消除信息鴻溝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如果低收入群體,尤其鄉村低收入群體,遲遲不能步入網絡時代,無法和這個工具“接軌”,它就可能被時代拋棄得更遠,進入到“信息鴻溝加深”與“收入差距擴大”的惡性循環。
繼續降低上網成本,普及網絡知識,創造更為平等的獲取信息的機會,當是公共服務的新內容,政府應該有這個意識。我們尚缺少像哈佛、耶魯教材之類的“公開課”材料;知識精英在娛樂至死的時代對這方面缺乏引導意識;包括搜索引擎在內尚沒有形成通過競爭形成充分開放的平臺;雅俗共賞的知識產品尚還缺貨……也就是說,借力于網絡知識平臺,還沒有成為文化期待與上網常態。
一家網站,信息量相當于1800座中國國家圖書館,這就是最大的震撼。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這類平臺的能量與潛力,通過多種路徑持續給力,徹底填平信息鴻溝,而不是因為這種平臺的存在,讓鴻溝越來越大,以至陷入“網絡讓差別更懸殊”的惡性循環。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12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當當網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俞渝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了公司戰略、她對盜版書、電子書閱讀器以及競爭對手淘寶網的看法。 以下是訪談提要: 問:你計劃投資哪些領域來促進增長? 俞渝>>>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填平信息鴻溝 網絡尚需持續給力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