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春節將連番登場,各大商家聯合團購網站紛紛試圖搶占“雙節”消費市場。不過面對千“團”大戰,消費者也是投訴不斷。“冬令熱線”近日接到不少市民來電,反映在團購中遇到貨不對板、服務質量差、甚至卷錢“跑路”兼欺詐等情況。
趕赴“飯局” 吃了閉門羹
團購餐飲套券,卻團來一肚子氣。消費者張女士近日在拉手網上團購了“伶達港”閘北店的優惠套餐,但等她呼朋引伴一起趕赴“飯局”時,卻發現飯店關門了。門上告示稱,關門是因為電路故障,但旁邊保安透露是債務糾紛被迫關掉的。張女士只能遙遙無期等待網站退款。
3.8折的海鮮大餐、2.5折的日本料理、低至1折的涮羊肉套餐……臨近年末,餐飲業越來越熱衷團購,不過預約就餐難、菜品質量縮水、服務態度差等一系列問題也浮出水面。
店鋪提貨 白跑好幾趟
網友金小姐近日在“窩窩團”網團購青海湖老酸奶,前天中午她去襄陽南路店提貨,結果店員說貨要下午三四點才到,請第二天再來。金小姐第二天趕過去時,店員稱還是提不了貨,因為按照順序還沒輪到金小姐。金小姐很窩火,“一趟趟白跑,車費都快趕上那箱酸奶了。”
團購消費者被區別對待,這已是業內“潛規則”。記者聯系多家參與團購的餐飲企業后發現,幾乎每家都為團購顧客設有一定門檻。一家四星級酒店餐廳負責人稱,他們每餐只有20多張桌子是留給團購顧客的,團購顧客必須提前兩天預約好座位才能去消費。一家知名的海鮮自助餐廳不僅要求提前預約,而且規定團購顧客只能在晚上7時以后才能到店消費,而該店實際上從下午5時就開始供應。
專家提醒 要理性消費
由于性價比優勢,很多人參與團購并樂此不疲。同時,因發展過于迅猛及相應的監管缺失,團購開始遭遇一系列質疑。有法律專家提醒消費者,目前我國針對網絡團購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導致大量糾紛無法順利解決。
專家提醒消費者,要理性消費。首先,要選擇規模大,口碑好,信譽度較高的團購網站,這是安全團購的前提;其次,團購前應事先做調查,清楚了解商品價格、品牌以及性能,或在線下考察實體店鋪服務質量和接待能力;最后,在購買前應就商品的質量、售后服務及配套情況及服務時間等與商家做詳細約定,并注意保留體現商家承諾的郵件﹑截圖等相應證據,并在消費后索要正規發票。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在中國在美上市的有些小公司確實存在欺詐行為,而投資者對整個中國概念股的信心不足和估值偏低,其實是這些公司一手造成的。如果這些公司能知錯就改,立即采取有效地措施,他們的股價也會隨之上漲。而那些執迷不悟的>>>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