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秦茜)盡管李開復表面風光,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激情,但他依然有很多的煩惱。最近他在接受《IT商業新聞網》獨家采訪時道出了心中的遺憾。
當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商改走更為保險的PE(私募股權投資)路線,把目標從中早期投資轉向晚期,甚至是更為捷徑的PRE-IPO投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前的融資)之際,創新工場卻在逆道而行做著"天使投資"的事情--這是一場更大的冒險,但李開復很有信心。
2010年12月23日,李開復在他十幾平米的辦公室里接受了《IT商業新聞網》的獨家專訪,和記者暢談創新工場--關于他的思考、他的激動,還有,他的煩惱。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
十年,算不算久?
如果到現在仍然有人對"創新工場"有所疑問,李開復用最簡短的話給出了解釋:"創新工場是一種新的天使投資和創新產品的整合"。
"當6到9個月后我們拿著我們所認可的產品去找VC時,VC們的態度是欣賞但少有支持。因為這些產品沒有用戶、沒有規模、更未盈利"。李開復對《IT商業新聞網》記者說。
從2009年9月創新工場正式被李開復提出,"孵化"新的創業團隊便成為他的目標,用6到9個月的時間打造可以出現產品原型的公司。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李開復逐漸發現那些在創新工場中慢慢長大的新項目,在公司內部經受過"成人禮"后,走向社會、尤其是在面對VC的時候,仍然顯得非常稚嫩。
為了幫助孵化出來的創業團隊以及他們的好項目能夠得到更有力的支持,李開復創建了創新工場開發投資基金(IWDF),一個專門投資于孵化出的創業公司的基金。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年初到現在,創新工場已經募集大概15億人民幣,其中基金占14億。在創新工場發展的15個月里,總共投了20個項目,其中已經有4個項目出線,過關斬將得到基金的投資。這樣的發展速度在李開復看來是值得欣慰的,但是要等到真正盈利并且上市還有很長的距離。
李開復告訴記者,基金發揮之處是幫助孵化器的項目走向成熟,期間將持續為創新團隊提供一到三輪的融資,直到中國的VC可以完全接受他,"所以基金投資者的回報期定為十年。"
李開復通常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來說服投資者,因為對于很多投資者來說,等待十年需要很大的耐性。"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投資者來訪并不是真正想要投資,而是要見我一面",李開復談到這里臉上有點無奈。
迷茫的大學生
"李開復老師,謝謝你給我的offer,但是同時我也拿到了某大公司給我的offer,我很迷茫",這是李開復在吸納高校畢業生時最常遇到的問題。
創新工場是一種新的天使投資和創新產品的整合。幫助團隊做創新產品,并在到達一定階段時將他們獨立,并找到其他的風險投資一起支持這個新公司。而在創新工場凝聚的創業也一類是從各大跨國企業中走出來的中堅力量,還有一類,就是懷揣夢想的高校畢業生。所以,在創新工場成長和擴張期,比創意更為重要的,就是人才。
"有的大學生找工作是為了創業,或者更直接的告訴我'就是為了賺錢';還有一種是求穩定,進企業拿高薪。這兩種情況都是我最喜歡的,因為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李開復說,前者當然是創新工場所喜歡的,而他最擔心的是對自己人生和職業沒有規劃的大學生,但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占了超過半數求職者。就像上述畢業生對李開復的談話,在面對一條充滿希望和挑戰的道路,和另一條安逸平穩的路時,大學生猶豫不決。
盡管創新工場走的是天使投資人的道路,但相比風險最大的后者,創新工場的區別在于在創業團隊的早期階段,李開復會全面參與到人才的招聘、評估和培育上,以便讓創業團隊能盡快成型。
2009年,創新工場從十幾萬份簡歷里精挑細選到30名有創業激情的大學生,"到2011年6月這個數字會到達70名"。李開復不喜歡墨守成規的工作方式,他形容自己是一個"拓荒者"。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這一年似乎企業們都很躁,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國內企業走進了一個吵架的怪圈。凡加入吵架的企業都吵得淋漓盡致,其他斯文的手段都在競爭中使不上勁,似乎只有吵架才能把事情說明白,爆吵時代的到來搞得行業人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李開復的煩惱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2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