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說,團購明星Groupon拒絕了Google的收購要約,也就是拒絕了60億美元,看上去相當有骨氣。不過,時至今日,Groupon已不再是什么個人網站,股東會的討論,說明壓根和意氣之類的東西無關。說到底,這次夭折的資本合作,頗能玩味出一些什么。
這兩年,Google似乎已經走過了它最巔峰的時刻,大把中堅力量或是獨立門戶,或是投奔新家,以至于Google要拿出數百萬美元來挽留人才。年關將近,它又宣布給旗下員工漲薪據說10%。這個企業,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動用金錢來讓人留下,而不是什么理想、價值觀抑或企業文化。
一家數字公司,說到底其實沒什么特別的資產,特別對于未來而言。服務器也好,程序也好,或許它們能維持住一個收入模式,但對于創造新的增長點,至少人工智能尚未能如此發達。Google的最大價值,可能就在于它有足夠的魅力去吸引各種人才,而一旦這個魅力褪去,這家公司的榮光,就要打上很大的折扣。
Groupon的股東們(包括它的創始人)其實需要做的判斷是這樣的:在他們同意60億美元的收購時,他們的利益有無受損。這60億美元,有可能是純現金,也有可能是股權+現金(純股權的可能不大),那么問題就變成:如果是純現金的話,Groupon是不是只值60億美元;如果有股權,那么Google的股權是不是比Groupon的股權更有利益可圖?
如果消息確鑿,就意味著Groupon的股東們以為,Groupon不止60億美元,或者,Google的股權沒有Groupon的值錢。在選擇Groupon或者是Google的未來時,這幫搞投資的人精們,把他們的選票投給了Groupon。我們根本沒必要用類似“寧做雞首不做牛后”的這類價值觀去判斷,這里面就是一個利益。
網上流傳著一張圖,那是Google在社交網絡上的一連串努力的進程,但真正的成功案例非常稀少。Blogger、Feedburner、Orkut、Jaiku、Youtube、Buzz乃至公開宣布失敗的wave,Google在這個領域中可謂屢敗屢戰,勇氣自然可嘉,但每一次失敗都未嘗不是對他人的信心的一種打擊。Google極其擅長于處理信息和基于信息之上的廣告,但對于“關系”這檔子事,偏偏就似乎缺乏感覺。
Google在社交網絡上的努力,其實可以用“二次創業”來形容。二次創業的實質,并非是指倒騰一個新的項目——如果這樣理解,未免把創業這個事想簡單了。二次創業的根本在于徹底否定自己,拋棄過去的成功經驗,真正意義上的一切從頭來過。很多創業失敗的人二次創業能夠成功,因為他們擁有的是教訓并非經驗,否定自己并不難。但創業成功乃至于做出一個巨大商業帝國的,這種需要徹底否定自己的二次創業,委實太難了。
我一直很關注新浪微博的原因,就在于它其實是一個“二次創業”,如果它需要成功,那么它就要否定掉新浪很多過去的所謂經驗,因為新浪過去是處理信息的,今天它需要去處理人際網絡。不過,新浪并不具備一個從一開始一直到現在依然是一言九鼎的創始人,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二次創業的大幸。而反觀其它中國數字巨頭,也就是阿里巴巴的馬云光演講不做實事,能具備二次創業的條件了。昨天我和一個業內人士聊天時,就提到過,如果張朝陽真得想把搜狐微博做起來,親自上陣那才叫一個南轅北轍。
Google已經露出了一種疲態,在面對Groupon的并購案中,別人(Groupon的股東們)似乎不看好它。雖然Google的并購要約不是第一次落空,但這一次卻不大一樣。在它的層層加碼中,反應出它的志在必得的心態。Groupon對于它的誘惑,不是什么用戶數,不是什么輿論吹捧,更不是什么技術,而是非常純粹的一個消費平臺,而這一平臺,對Google而言,則是很大的一塊需要補充的地方。
江山代有新人出的原因便在于:否定自己的成功,真得很難。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還沒跟美團和拉手談,因為也不著急。”余晨的解釋是,“我們對中小團購網站可能吸引力會更大一點!逼鋵,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在剛剛過去的10月底,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發布了首個《電子商務信用認證規則》>>>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0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