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文化部等八部委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國際網絡文化博覽會”網絡文化全球融合高峰論壇上,我以“網絡文化為人人服務”為題發表講演,現整理如下:
如果要從出版中國第一套網絡文化叢書為標志算起的話,我關注網絡文化已經有15年。《互聯網周刊》創建10年以來,也一直充分關注網絡文化。我想談一談,經過這么多年關注后,對于繁榮我國網絡文化的一些思考。主題是“網絡文化為人人服務”。
我認為,要繁榮網絡文化,關鍵是樹立“為人人服務”的理念。為人人服務是為人民服務的2.0版。“人人”的特征,主要概括起來是 “五化”。這個“五化”分別是草根化、通俗化、生活化、娛樂化、即時化。這里有一些原則問題需要重新認識。
首先,草根化。要處理好為人民服務與為人人服務的關系。
一方面,從發展文化產業來說,要樹立的指導思想是,網絡文化是為人人服務,以此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我們過去說的為人民服務主要是一些共性的服務,為人人服務則不同。我們一是要區分根本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網絡文化不僅要像“二為”方針指出的那樣為人民服務,而且要在具體落實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不僅為人民的長遠根本利益服務,也要為人們的眼前短期利益服務,這是對服務更高的要求。二是要區分主導價值和主體價值,這是中央黨校一位教授提出的,主導價值的一元化是共同體的價值,如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主體價值是個體價值,由于涉及到文化多樣性,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尊重多元化、個性化的主體價值。比如我們看到Web2.0的形態、微博的形態,都反映這種價值。
另一方面,人人是草根,不同于一般人,是草根這種人。用過去的老話,草根就是群眾,群眾用新的語言叫起來就是草根,而且群眾本身也不同,從大群眾變成小群眾(也就是小眾),我們要重新樹立群眾路線的觀點。網絡文化應該以什么為標準呢?就是以過去說的群眾喜聞樂見作為標準。小眾滿意不滿意,成為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在網絡時代的具體體現,在網絡文化中通常是以群眾是不是能夠喜聞樂見為標準。
第二,通俗化。涉及怎么認識俗文化的問題。
我認為“三俗”是必須得反的。但是為了發展網絡文化,需要嚴格在俗文化和低俗之間把握政策界限。很多網絡文化呈現原生態文化特征,比如像短信的段子。在這個過程中要慎重的判斷低俗的問題,不是所有的俗都是低俗。群眾喜聞樂見的很多俗是正經的俗。舉個例子,有的文化協會把《老鼠愛大米》判定為低俗,我個人是非常不茍同的。用網民的話來說,《老鼠愛大米》都out了,早就過時了,我們還認為是“低俗”,我個人難以理解。
我正面的主張是,網絡文化的一個指導原則應該是雅俗共賞,其實就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工業化的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以高雅文化為核心,例如貝多芬的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等等;但是到網絡化的時候,更多的是俗文化、草根文化。基于中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形勢,雅與俗應該融合,我們不應該把兩者對立起來,尤其不應該用雅的文化清零俗的文化。我個人偏好高雅文化,但是從我研究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對于俗文化要加以保護。
第三,生活化。我認為發展網絡文化有一些價值標準可能要改變。
首先是重新評價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題。過去在工業化時代,網絡出現之前,我們的文藝指導思想是高于生活。雖然是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網絡文化有一個鮮明的特征,是融入生活。我們說全球融合,具體到網絡文化,是要和生活一體化,而不是強調高于生活。當然我們有高于生活的文化,這個和它并行不悖。
其次,對于“日常生活”的觀點也要改變。50年前的法蘭克福學派關于日常生活的觀點,是否定日常生活的意義。長期以來人們堅持先生產,后生活,現在不同了。你要為人人服務,要把一切服務體現在生活中。最近有一本書叫《未來是濕的》,所謂生命之樹常青,展開了這個觀點。我想生活化就是更加貼近人情、更加具有人情味。
第四,娛樂化。應該從GNC(國民酷總值)的原則角度看娛樂。
網絡文化追求的是一種什么價值呢?我認為是實現從過去1.0版的為人民謀幸福到為人民謀快樂的轉變。快樂是微觀的個體的幸福,幸福是整體的宏觀的快樂。二者在工業化時期經常是對立起來的;但是在網絡化時代,我認為個體的快樂變得具有宏觀意義了。也就是說它可以提高國民幸福總值。其中邏輯是什么呢?模仿鄧小平的話說,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快樂起來,先快樂帶動后快樂,最終實現共同幸福。
從另一個角度講,涉及到我們要重新認識生產目的,解決端起飯碗吃飯和放下筷子罵娘的問題。新民富觀要求從滿足物質需求發展到滿足物質文化需求。放下筷子罵娘反映的問題是說他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個人需求、心理感受不好。為此我們要樹立新民富觀,這個民富不僅是物質的同質化需求的滿足,而且是個體的多樣化文化的滿足,這樣使每個個人都快樂,使整個社會幸福建立在個人快樂之上,我認為這是微觀和宏觀之間的傳導機制。這是我對娛樂的認識。
為此我們可能要捏著鼻子忍受一些看來很反常的東西,比如我們對網游審批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很丑陋、很奇怪的形象,我們是不是要逐個去審批、清理,我認為要慎重一些為好。芙蓉姐姐我個人并不喜歡,但是我要維護芙蓉姐姐的權利,我認為她有自我表現的權利。從這些具體事來看就可以考驗出我說的對人民謀幸福這件事具體到快樂上是怎么看。
第五,即時化。網絡技術現在發展很快,出現了很多新趨勢,我們既然談到和全球融合,必須關注這個新趨勢。其中一點就是即時化的趨勢。
從整個社會發展角度講,全球網絡文化正在向人的復歸方向發展,從工業化時代對抽象價值、社會必要價值、共同價值、同質化價值的尊崇,變成了對各不相同的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具體價值的尊崇。我認為這是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特征,中國從渡過溫飽小康以后也會向著這個方向發展。現在包括即時通信,包括LBS(定位服務),這些都出現了新的生產力的動向,支持人人的各不相同的此時、此在的文化需求。
最后,我用這句話來作為總結,這是我開車到停車場的時候剛發現的,剛才庹祖海司長也提到的,今天中新社報道,文化部部長蔡武說:網絡文化正在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認為上述的特征也在從邊緣特征成為主流特征,為此我們要調整心態,迎接網絡文化的新特征,我們要不斷的學習。
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盡管去年廣告收入達到了官方所說的一億元,但幾乎所有的廣告都植入在了游戲組件里,隨著用戶對游戲的熱情下降和第三方程序的進駐,植入廣告未來的前景也并不可知。 精彩推薦 如果單純從近日公布的數據上來看,開心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姜奇平演講:網絡文化為人人服務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