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徐上峰)中國互聯網行業一直存在急功近利的的矯情和陋習,只熱衷于概念炒作,對用戶體驗卻關注得不多,它們在抱怨、忌恨騰訊的同時,更應該深深地反思自己,這樣才能找到抵御和對抗騰訊的手段和武器。
騰訊在大的方向上沒有創新,但很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即騰訊并不是完全僅有用戶,它在細節上的創新做得很不錯,在產品的細節上做得很到位。騰訊的超級旋風、QQ影音和QQ郵箱等產品,都采取了微創新方式。中國有很多互聯網企業只知道談戰略,對用戶的需求卻關注不多,最后這些戰略反而無法落實下去。
騰訊很少談戰略,只是埋頭打磨產品,在一些細節上讓用戶覺得很舒服,得到了用戶的認可。據曾經騰訊的員工說,為了了解產品的性能,馬化騰很多情況下都是新產品的試驗者,他會將自己模擬成用戶,然后根據自己的使用情況,來判款產品是否成熟,并提出各種改進建議。僅2008年一年,QQ郵箱團隊就進行了400多項改進──據說有超過300項是馬化騰提出的。基于對互聯網行業的了解,哪些產品做得不到位,設計人員是否偷懶,他很快就能瞧出來。因此,馬化騰在騰訊有“首席體驗官”之稱。
騰訊能成功,最關鍵的依托免費的IM平臺提供增值服務。其他互聯網無法做到這一點,而恰恰這一點是最基礎的。MSN本來有希望顛覆騰訊,但它的產品在內地市場的吸引力不夠,沉醉于“精英”戰略的它,恰恰葬送在“精英們”手里——這些人不玩游戲,不使用增值服務……廣告商是不會這少數人埋單的;博客網曾經被譽為前景無限,現在已經奄奄一息。
與騰訊相似,新浪與網易都在即時通訊上發過力,新浪UC也是國內較早投入研發的即時通訊軟件,一度人氣較高,而現在,新浪的員工都不用自己開發的這款軟件;網易泡泡也是一款即時通訊軟件,在功能上幾乎是QQ的翻版。但它們都沒做起來,用戶對它們反應冷淡。網民已經在心里接受了QQ,在沒有出現超越QQ的即時通訊軟件前,他們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消費心智的。
同樣具有代表性的還有“QQ農場”。2008年底,開心農場的“偷菜”游戲率先在校內網上線,之后,這款游戲迅速風靡校內網、開心網等SNS網站。但這些先行者都不是贏家,真正賺得盆滿缽滿的是最后切入的騰訊。2009年4月,QQ農場的偷菜游戲正式上線。騰訊依托龐大的QQ用戶群,將QQ農場嵌入到QQ空間中,刮起了“全民偷菜”風。據說,有近7000萬人參與了QQ農場游戲,買化肥、買種子、買狗、買狗糧都需要Q幣。香港一家證券公司的評估報告顯示,QQ農場每月給騰訊創收約5000萬元。
互聯網時代,真正腳踏實地做事的企業不多,大家熱衷于炒作,搞概念營銷,制造噱頭吸引用戶眼球,這也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出不了“谷歌”的主要原因。2008年、2009年時,就有不少人認為,51.com和開心網將是騰訊最大的競爭對手,因為它們跟騰訊一樣,擁有龐大的用戶群。今天,已經很少有人將它們與騰訊作比了。而最具實力的中國移動,也在移動互聯網投入了巨大精力,其飛信業務一度被認為是騰訊QQ的殺手,但國有體制的暮氣,讓中國移動錯過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很多中國互聯網企業都熱衷于虛榮,以此騙取風投,注重用戶體驗的少之又少。”一位互聯網觀察家對記者表示,騰訊在這一點上,無疑給其他企業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在他看來,騰訊的成功,絕對不是抄襲那么簡單,其對用戶體驗的重視,讓它消融了與用戶的距離,值得國內企業學習。以QQ郵箱為例,騰訊能后來居上,與它重視用戶體驗大有關系——大容量附件極大地方便了用戶發送資料。而其他電子郵件運營企業,就沒想到這一點,一心想著設置門檻,通過賣VIP郵箱賺錢,這種竭澤而漁的方式,其效果不言而喻。
創業者眼里的騰訊是惡魔,是終結者,是“狗日的騰訊”;而用戶的眼里,騰訊是好用的互聯網產品、方便的服務和近乎萬能的產品鏈。尼爾森公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9月,QQ郵箱流量已居同類產品之首。所以,罵騰訊沒有任何意義,用戶不會理會這些。重要的是互聯網企業都要向騰訊學習,學習它以用戶體驗為中心、關注用戶的做法,這是抗擊騰訊的最好方法。
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召開臨時新聞發布會,回應被打情況。方舟子透露,7月份曾遭恐嚇,稱要置其于死地。方舟子又稱他遇襲事件與6月24日方玄昌被打一事有聯系,他認為二人遇襲可能都與2004年揭露號稱抗癌物的“天仙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互聯網企業急功近利 只顧埋怨斗不過騰訊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