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專訪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施密特對“另一個硅谷”的誕生發表了獨特見解,認為只要具備大學、文化、氣候和資本等因素,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打造硅谷。上海比北京更有可能誕生硅谷。
不管是在美國本土還是世界其他地方,你認為還會有另一個硅谷誕生嗎?硅谷特別在哪里?
其中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氣候。你以為我在開玩笑,但是氣候確實是因素之一。
可以有許多硅谷。硅谷絕對是一個可復制的模型,并非可望不可及。硅谷的歷史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硅谷主要擁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相對自由和創新的文化,讓年輕人留在該地區的理由——而年輕人就意味著新思想。然后又有了風險資本行業的發展。
有趣的是,每十年就有人寫一篇文章稱硅谷如何引領了當下的新浪潮,卻會錯過下一波。但是硅谷已經連續處于四五次高科技浪潮的前列,并因擁有大學、文化、氣候和資本等因素證明了自己極強的適應力。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具備所有這些因素,就可以在任何你想要的地方打造一個硅谷。
假如谷歌不是在硅谷,你覺得哪些地方是理想之選?或者說,世界上哪些地方讓你聯想到硅谷?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大部分人會說英格蘭的劍橋很符合要求,因為那里不斷涌現出大量創業公司。另一個可能的地方是紐約,顯然這里不具備氣候因素,但同樣對年輕人充滿吸引力,金融條件成熟;大量聰明人和全球化意識非常重要。哪些不用全球化眼光看待自己的地方不可能誕生硅谷。海灣地區作為亞洲門戶,就一直在全球化背景下看待自己。
上海或北京怎么樣?
上海比較有可能,盡管在中國,最好的大學都在北京。上海盡管還算不上中國的紐約,但是存在成為的可能。班加羅爾成為印度高科技中心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其有利的氣候因素、強大的大學體系和國家政府的一致支持,因此也有誕生硅谷的可能。
信息技術如何改變世界?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媒體由精英控制。世界上大多數人在資源和信息方面均十分匱乏。后來,一系列事情發生了:數字革命、移動電話革命等等,我對親歷這些深感榮幸,因為這些幾乎使人們脫離赤貧與無知,擁有合理交流與參與對話的能力。
信息賦予個體力量,并對社會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想象一下人們可以獲得金融或科技信息,或者那些在校園里卻無力支付教科書的學生可以從網上獲得信息,還有醫學等等,不勝枚舉。
全球化顯然已經幫助至少20億人口脫離了赤貧狀態,達到低級中產水平。結果,這些人得以擁有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也面臨更多其他機遇。它們不再可能攻擊你,因為他們都在忙于實現自己低成本的美國夢,他們在努力買一輛汽車。
超量信息接觸有否負面影響?
我擔心你深度閱讀的減少。換言之,那種“我在飛機上,沒有網絡連接,我正在認真閱讀一本書”的閱讀。在一個充斥著片段、即時消息和快訊的世界,那種閱讀越來越少。
你現在在讀哪本書?
史蒂夫·科爾的《幽靈戰爭》。
“良性風險”指什么?
你不可能消除所有風險,但確實可以將自己置于失敗不那么可怕的環境。換句話說,盡早失敗。在你投入200億美元之前小規模盡早失敗。如果10個人失敗了,你損失的就是這10個人的時間和幾百萬美元,但是如果航天飛機搞砸了,整件事就是一個災難,你會損失幾萬億。
創新是如何發生的?
真正的頓悟不會來自于線性思考,而是來源于對問題思考與想法的累積,接著突然之間,也許在你最沒有想到的星期六早晨,創新就這樣誕生了。
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騰訊的這個‘大敗局’策劃,就有點哭笑不得。倒了一兩個小網站,就無限放大說行業也不行,把主要競爭對手51.com、人人網也拖下水。我現在唯一擔心的是,騰訊掌握的資源太強大了,從資金、人才、媒體資源到政府關系>>>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施密特:上海比北京更可能誕生硅谷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3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