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我搞砸了。”
6月8日,上海,彭博資訊全球首席內容官、《商業周刊》董事長貝諾曼 Norman Pearlstine在被問及彭博資訊的老板讓他接手《商業周刊》的要求時給出如上回答。此時,他和部分中國政府官員談論“全球綠色經濟”的話題還沒有結束。
他在翻譯解說的空隙,不時小幅度地擺弄一下手勢,剩下的時候,更多的是用右手指玩弄著左手指。這位曾經報道過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韓國;報道過越戰后越南經濟復蘇;經歷過《華爾街日報》記者、《福布斯》、《money》雜志執行主編等職位的老人,對于彭博資訊這樣一個利用互聯網的現代財經資訊信息提供商,接手《商業周刊》這個當時在虧損狀態的傳統紙媒,準備制造一個怎樣的傳奇?同時,他眼中的一個信息咨詢平臺下的傳統媒體,有怎樣的生存意義?另外,在中國市場,這位傳媒人有更新的辦法超越以前《商業周刊》在中國區市場的運作嗎?
彭博不偏好并購方式
華夏時報:彭博為什么看好《商業周刊》這一傳統業態?除了《商業周刊》本身的品牌、渠道的吸引力外,這個周刊對彭博這樣重心在財經資訊信息領域的企業而言,還有哪些吸引力?
貝諾曼:2009年6月,彭博發出收購《商業周刊》的意向。當時他們的財務狀況在一個可以收購的空間。到了9月份,他們的財務狀況更加不好,這時候收購價格比較合算。我們當時可選擇的空間和期刊有很多,當然,《商業周刊》可以賣出的對象也有很多。但后來彭博社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買下了《商業周刊》。
我們在選擇收購的時候,有更合適的,但不出售;也有更合算的,但和彭博關聯度不高,我們不要。《商業周刊》是我們想要,并且價格比較合適的期刊。
彭博社老板、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選擇我來管理新的《商業周刊》,是因為我更有活力來做,同時能夠認同原來史蒂芬時代《商業周刊》硬性的風格,并能夠找到一位合適的主編。要知道,《商業周刊》在經濟領域的報道偏重科學技術的發展,早期印象比較深的專題報道,比如《印度經濟的騰飛》,比較富有前瞻性地預測報道了印度在幾年之后經濟的發展。
彭博社不斷發展,我們一直強調自己做,不偏好采用并購方式來擴大市場或者尋找發展方向。如果你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彭博社基本上沒有大的并購案。比如,有更合算的美國《國會季刊》,還有《經濟學人》等。
《商業周刊》能帶來合力
華夏時報:作為董事長,《商業周刊》目前有沒有讓您寢食難安的地方?作為“船長”,《商業周刊》上一次擱淺給您有啥啟示?怎么來構建刊物新的盈利結構?
貝諾曼:我們買下《商業周刊》,更多的是看中這本期刊會給彭博社帶來一個合力。它經過80年的發展,有非常優秀的寫作質量,要求有非常高的寫作標準。更重要的是,《商業周刊》非常強調事實報道,而不是強調觀點。
所以,在這些因素下,他們暫時的財務虧損我們可以接收。因為他們可以重新獲得盈利。
在結構上,彭博的盈利主要是自己的終端銷售。但這個產品在市場上是高端產品。針對這一領域我們還有自己的《彭博月刊》,但沒有零售,主要針對對象是高端的金融咨詢。
《商業周刊》的讀者群體更為寬泛,它既涉及財經、科技等領域,也涉及到政府領域;有更為寬泛和更受關注度的話題。同時它在商業領域的報道是行業當中影響力最大的期刊之一。
盡管我們不否定《商業周刊》本身盈利,但在彭博整體的盈利結構上,我們最后的盈利更重要的是來自終端銷售的盈利。在我們的整個戰略中,我們期望《商業周刊》為了更好的終端銷售,提供更好的報道。整合終端,是我們整個戰略和產生效益的途徑。
收購《商業周刊》,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好處。比如,《商業周刊》在最近就給我們帶來了一次和中國政府交流的機會。在和政府合作方面,收購期刊會給我們帶來更多交流的機會。
換句話說,收購《商業周刊》是我們戰略性進入的一個機會。
傳媒管理需要懂得授權
華夏時報:對于個人而言,你感覺怎么管理最好?
貝諾曼:記者、編輯和管理,他們各自工作的挑戰不一樣。我干了編輯也有很長時間,這個職位更重要的是統籌工作。
而管理,對于《商業周刊》而言,我覺得管理就是知道怎么去授權。只有懂得如何授權才會做得更好。權力下放并不代表權力遺失,更重要的,是激發各自崗位的工作熱情。比如我在挑選自己的副手和下屬時,特別是副手,在很多問題上,針鋒相對比唯唯諾諾更能保證整體運營方向。
背 景
彭博收購《商業周刊》
2008年10月,彭博社首席內容官貝諾曼-珀爾斯坦(Norman Pearlstine)對外界稱今后彭博社將考慮展開收購活動,“通過外部收購方式,我們希望能夠獲得一些市場新創意。”2008年彭博社記者總量為2350名,比《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兩家報紙相應人員總和還高出15%。彭博公司數據終端機銷量在2008年11月達到頂峰后,到2009年一季度下降了2.5%,這意味著在大約30萬客戶中,有7500個左右的客戶取消了訂單。彭博的終端機銷售占公司收入的85%左右,過去其終端機的銷量一直以每年約2.5萬到3萬的速度增長,同時在上一輪經濟低迷期間毫發未損。
2009年4月,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R.Bloomberg控股的彭博Bloomberg公司表示,計劃繼續投資于技術和新聞業務領域。
2009年6月,彭博社接洽《商業周刊》,發出收購意向。彭博社年營業收入額超過50億美元,旗下包括一家通訊社、一家網站、一家有線電視臺和一份雜志《彭博市場》(Bloomberg Markets)。《商業周刊》隸屬于美國傳媒出版巨頭麥格勞-希爾公司。次貸危機以來,由于廣告收入銳減,該雜志2008年虧損4300萬美元。到2009年5月《商業周刊》負債3200萬美元,已經資不抵債,麥格勞-希爾公司7月決定將該雜志出售。《商業周刊》擁有92.1萬戶訂戶。
2009年9月,《商業周刊》不得不調低出售價格,與彭博社達成價格意向。
2009年10月13日彭博社正式宣布收購《商業周刊》。《商業周刊》原股東麥格勞-希爾公司在其后財報中稱,出售《商業周刊》的稅前收入為930萬美元,稅后收入為590萬美元。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最近一段時間里,“僧多粥少”的生存現狀讓國內社交網站游戲開發者開始集體“海外淘金”。這讓熱愛此類社交游戲的用戶很擔心,同時,這也使得國內的社交網站迫不得已地開始了自救行動。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商業周刊董事長:傳統媒體仍有戰略性機會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2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