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5日,通過支付寶向玉樹震區捐款的人數已達到了5.7萬,而且每分鐘都在增加。”中國最大的電子支付公司支付寶的新聞發言人陳亮說。
盡管距青海玉樹地區發生地震已經半個多月,但在互聯網上,普通中國民眾向震區捐款捐物的行為仍在持續,“平民慈善”蔚為風尚。
中國社科院去年9月份發布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09)》顯示,2008年中國的個人捐贈首次超過企業捐贈,占捐款總額的54%,改變了此前個人捐贈不超過總額的20%的格局,互聯網則成為新興“平民慈善”的重要募款渠道。
以支付寶、財付通、易寶支付幾大第三方支付平臺為例,它們在汶川地震后為災區募集到的善款就超過了6000萬元。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利表示,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平民慈善已規模初現,并大有可為。
“人多力量大。”27歲的中學教師謝群說。已經通過網絡兩次向玉樹災區匯去善款的謝群認為,盡管自己每次捐款的數額都只有100元,但是只要每個人都拿出一份愛心,通過網絡匯集到一起,慈善的力量就會變得非常強大。
有互聯網研究人士認為,慈善不應該是“少數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都做一點”。互聯網在傳遞災情、號召募捐等方面具有快捷和一呼百應等優勢,能夠為實現這一平民慈善理念提供便利。
中國社交網站開心網創始人程炳浩就非常認同這種觀點。很長一段時間內,程炳浩都在想怎樣利用社交網站聚集起來的人氣傳播慈善理念。如今,這家社交網站已經為李連杰創辦的壹基金、中國扶貧基金會等慈善機構搭建起了平臺。
在一些捐贈者看來,網上捐贈之所以受青睞,還因為相比線下捐助,它的覆蓋面廣、反應迅速、并且透明公開。
“譬如在支付寶上,我可以直接看到中國扶貧基金會出具的捐款使用說明,包括災民領取捐款的簽名表,以及基金會下一步的工作計劃,這樣能讓我捐的更放心。”公司職員林曉涵說。
從目前來看,網上捐贈的這些優勢也已經開始得到傳統慈善組織的重視。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慈善機構不僅在自己的網站上直接開通了網上支付通道,還紛紛跟各大互聯網公司展開了合作。“僅僅在支付寶上,進駐的各類公益慈善機構就達到了60多家。”陳亮說。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媒介融合時代,技術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提供物質基礎,起決定性的恰恰是終端環節:最終的產品和服務的使用者需要什么,從產品和服務中期待著什么。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秀芪)自5月5日消息稱,中國網絡電>>>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通過支付寶向玉樹捐款突破5.7萬人次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6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