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中國市場沒有讓符合條件的新浪、新東方這類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于是就出現了巨大的示范效應。凡是公司概念與新浪、新東方接近的,都能夠到美國上市,于是這些金融機構就以此類概念把它們包裝到美國上市。美國人也是沒能掌握足夠的信息,區分出哪些中國概念是好企業,哪些是壞企業。
中國概念股血濺美國資本市場。近兩個月來,已有20多家中國在美上市企業因涉嫌財務造假等原因,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摘牌或停牌。受此影響,中國企業股票集體下跌,多只股價破發。美國券商IBG甚至禁止其客戶融資買入超過130家中資上市公司的股票,做空中國概念股的行為也異;钴S。中國概念股是否涉嫌普遍的財務違規,造假圈錢?責任在誰?如何理解這次的集中爆發?這個事件中我們要反思什么等,就這些問題,本報專訪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
責任在誰?
南方都市報:有一個統計,從2007年1月份至今,大概有600多家中國的中小企業赴美去上市,為什么都紛紛跑到美國去上市?
孫立堅:這算是第四波赴美上市浪潮了。一個原因在于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環境,這些企業沒法在國內上市融資,而企業發展需要融資,美國的注冊制給它開了方便之門。第二個原因,跟“中國概念”有關。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后,經濟下滑,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的股市、資本市場素材缺乏。而與此相對應,中國經濟的表現是一枝獨秀,我們自己看存在很多問題,但國外看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非常好,非常強勁。他們看好中國企業的未來,認為今天買中國企業的股票,將來就可以分享企業生長所帶來的豐厚的財富效應。他們把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這個概念注入到這些企業,當查出涉嫌財務造假,“實力”和“概念”出現差距的時候,就出現了集體破發的問題。
南方都市報:的確在赴美上市的過程中存在“中國概念”的包裝問題,這次涉嫌財會造假的企業,比如“中國高速傳媒”、“中國教育集團”、“中國綠色農業”、“中國閥門”、“中國清潔能源”等,很多企業都冠以“中國”字號。
孫立堅:這一波赴美上市浪潮已經不再是前幾波的那種IT行業了,主要是跟消費的概念,娛樂的概念以及清潔能源等概念捆綁在一起。第三個原因就是國外的投行、私募基金等在中國概念的包裝上,起到一個很壞的角色,把“概念”等同于“實力”來進行包裝。
這次出現了20多家企業涉嫌造假,美國認為是中國企業鉆空子、不負責任、造假賬。當然不排除小部分企業有這種行為。但說中國企業就是要跑到美國去鉆空子,靠造假募集資金,它膽子不會有這么大。但中國很多民營企業去美國上市,主要目的之一是獲取進入中國金融體系所需要的“光環”。因為能在美國這一成熟市場上市,等于向國內監管部門和社會大眾釋放了“我是好企業”的信號,為真正打回中國市場創造良好的條件。
南方都市報:很多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現在涉嫌造假,責任在誰?僅僅是中國企業?
孫立堅:與美國同類企業相比,近一年來,在美國上市的部分中國概念股的表現的確有些過熱。數據顯示,2009年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股價幾乎全線上漲,平均收益在130%左右,遠超美國本土公司。當年有5家中概股累計漲幅超過1000%。
美國的金融機構也想利用中國的概念去找素材。美國金融機構本身在放大“中國概念”,說中國企業到美國去造假圈錢,不光在中國造假,還要到世界造假,我不同意這個看法。這些公司赴美上市過程中,都是在美國的投行、私募基金、會計審計機構協作下進行的。他們非常了解美國的監管標準,會計和審計標準,但他們利用美國人本身對“中國概念”的盲區進行包裝。所以你看到當一家中國公司出現涉嫌造假的事件后,跟著是一批企業出了問題,同質化厲害得不得了,并不是中國的各家企業都商量到美國去騙錢,是這些金融機構利用中國的概念,先包裝上市,再高價退出,現在出問題后,再集中唱空。
“陰謀論”掩蓋不了無知
南方都市報:這不得不提的一個制度背景就是中國企業的國內上市是審批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貌似嚴格,但門檻過后監管是很松的,而美國是注冊制,先松后嚴,它們對財務賬目,對責任追究、包括退市的懲罰等都是很嚴格的。
孫立堅:對。它們的監管其實是很嚴格的。中國的企業之所以紛紛赴美上市,就是因為按照國內設置的標準,它們沒有辦法上市。審批制實際上不能叫進入門檻高,監管嚴,而是種歧視性做法。美國的監管是沒有歧視,監管標準放在哪,事后的責任追究到位,這是兩種不同金融文化、金融制度所導致的結局。
中國的企業赴美上市,很多好的“概念”最后變成了“實力”,像之前幾波的新浪、新東方等都是很好的企業,今天我們還認為它們是有成長性的企業。當前的很多中國概念在美國股市被炒得很高,出現泡沫,最后發現財會上確實存在問題,不符合美國標準,并不是集體造假,而是無知。它們不了解美國的監管標準、不了解美國的審計、會計標準,無知造就了造假的“事實”。這個與80年代日本企業在美國上市遇到的情況一模一樣。它們也被美國監管部門認為造假,日本的著名金融機構大和銀行到美國去開展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沒想到出了問題,也是講財務不符合要求,說不僅大和銀行造假,日本政府也幫忙參與了造假,最后大和銀行被美國驅逐出境。這件事情最后形成了日本整個金融體系學習金融衍生產品的一個時代。
南方都市報:中國企業本身所熟知的監管條款、審計會計機制與美國的標準是不同的。
孫立堅:是的,香港和美國都不同。別認為美國是“寬進嚴出”,也不是“寬進”。美國資本市場分為交易所和場外交易市場,前者包括紐交所、納斯達克等;后者主要指OTCBB,它是一個會員報價系統,上面掛牌的企業也叫公眾公司。企業在OTCBB上通過買殼掛牌只需由券商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填相關表格即可,不收“上市費”。從OTCBB轉板去主板也不需要經過嚴苛的審計流程,但IPO則需要,因此很多中國中小企業選擇通過RTO (反向并購)來 借 殼 ,將OTCBB作為在美上市的跳板。
在OTCBB掛牌的這類中國企業當中,很多是靠無形資產支撐,很多概念就包涵在無形資產中,問題在財務上面怎么來做。要追問的是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過程中,中國本身的金融服務業太糟,提供不了應有服務。中國金融服務機構一定要走出去,了解美國相關標準,幫中國企業把好關。中國企業在美整體形象受損,現在集體出現股價下跌,是中國企業的無知造成,也與美國金融機構的貪婪有關。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陳宏方告訴記者,在富士康工作滿一年,每年保底加薪3%,沒有上限。富士康旗下三十多家法人企業,加薪多少主要跟法人效益多少有關!案皇靠凳桥_資企業,特殊崗位會從臺灣派員來大陸,領導層擔當的責任不同,待遇當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概念股折戟美國資本市場的罪與罰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7236.html